今年初,俺曾寫了篇關于《管理教育與培訓SAC模型》的博文,記不得當時有什么事兒,總之是畫了個圖形,但沒來得及認真解釋與說明。今天又想了起來,慢慢地分幾個角度去解析,想到哪兒寫到哪兒。
SAC模型是我從事管理研究、咨詢、培訓這十多年來的一種思考與總結,它的產生并非出自某種莫名的追求,不是為了模型而模型,而是源自面對在管理服務中的諸多問題、挑戰與困惑。可以講,SAC模型是實踐思考的結果,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SAC是什么呢?它是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的縮寫,而這三個單詞就代表我對管理的理解:科學-Science、藝術-Art、手藝-Craft,這就是管理。
1、管理的核心在于實踐
管理源自“實踐”,所以我在SAC模型的核心處寫上“實踐”二字。任何管理,無論是知識性的,還是技能性的,其源泉統統在實踐,是實踐賦予管理以具體的內容與意義。我們很容易地看到一個現實的現象:很多成功企業的企業家們,并非是學管理專業出身,甚至連一般的本科或高中教育都沒有讀完,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成功地經營一個產業帝國;與此對應,一些管理專業出身的學者們,只能在SCI專業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但面對企業現實的管理問題卻一竅不通。
為什么企業家們可以成功呢?他們是怎么學會經營與管理的呢?是實踐,是在實踐的磨練與成長。當然,并不是說經過實踐的磨練就一定能夠成就你的管理能力,它僅僅是個必要條件。
2、管理是科學、藝術、手藝的結合
很顯然管理中有其科學的成份,或是理性的因素,比如財務管理、質量管理等。泰勒們開啟的古典管理階段的第一個時期,即“科學管理時代”,期間所言的“科學”就是這種理性。一塊秒表、一支直尺,開啟了動作、時間的研究,并進而提升管理的效率,實現其“勞資兩利”的追求。
任何忽視管理中的科學屬性或因素者,都無法成就其事業。
同樣,僅僅圍繞“科學”思考管理,也必然陷入“科學的無知”,這也就是今天眾多的管理論文的問題。當年管理學科由“科學管理時代”向“行為科學時代”轉變的重要因素,便是管理的“科學性”僅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管理效率,而企業運營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人”,他與資金、原料、機器等有本質的不同,他是可以能動的。也正是基于人在組織中的價值,人對組織效率提升的影響的研究,或者是面臨到無論如何提升“科學”性,也難以再提升管理效率的困境時。管理學科才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這便是行為科學,它是研究人的行為的。人的行為就使得管理必須具有一種藝術性,與人打交道不同于機器,你得讓他感到快樂,而不是你認為他是否快樂。
管理的對象是人,機器也是從管理人而派生出來的。管理人,就需要藝術性,這也是管理的通用性的表現,就是德魯克所說的“管理一個教會與管理一家大企業70%都是一樣的”、“尤其對人的管理,幾乎沒有什么差別”。
再從管理的經驗層面講,它是門手藝。最早這么講的恐怕算是加拿大的教授明茨伯格了。什么是手藝?手藝就是外婆烙的韭菜餡餅,那叫一個好吃,這輩子都覺得再也吃不到那么好吃的餡餅了。這種手藝,無論你怎么動作研究、時間分析,如果缺少“訓練”統統是白扯。就如同商學院的MBA學生,如果缺少企業管理的經驗,拿這個工具,那個理論,面對一個管理現實,只能是一頭霧水、一籌莫展。
這就是管理,它是科學、藝術、手藝的一種結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