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南方跟一些做外貿電子商務的企業家作了次交流。總體上,他們對在網上做外貿的前景還是很有信心,不過對于企業的發展卻嘆起了苦經。除了小企業的稅收負擔重,另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招人難,企業留不住人,很難發展。當時,我和我的同事們幫他們分析原因,比如管理機制、激勵機制、企業文化等等。總之,我們希望這些老板們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鼓勵他們做有理想、有遠大目標、發展成有規模的民營企業。
回來之后,有兩件事情對我的觸動很大,使我對小企業主的苦衷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其一,我在電視里看到一則新聞報道,某高校2011屆畢業生校園招聘會上,一邊是大型國企招聘臺前大排長隊;另一邊是幾家規模不算小、年出口額上億的民企,開出本科生4000-8000元的高工資,包吃包住,卻門庭冷落。有些規模稍小的民企甚至以股份相許,結果還是落得“顆粒無收”的尷尬境地。國企成為今年大學生找工作的第一選擇。連外企今年都褪去了光環,問津者少了許多。
另一件事,我已經不止聽一個朋友跟我說起。現在在很多國企和事業單位有一個看上去頗為荒誕的現象,你常常可以看到一些85后的員工,每天衣著光鮮,開著20萬元的車朝九晚五來上班,拿的卻是2000多元的工資。算起來,這些工資也只夠他們當月的汽油錢。這樣的單位雖然工資不高,卻從來不愁招不到人,相反,還需要托關系才進得去。寧可倒貼也要進國企。國企在人才市場上的強勢可見一斑。
一個搞人力資源的朋友曾經跟我說過,民企的人力成本幾乎比國企的高一倍。打個比方,如果是大型國企或者是事業單位,3000元就可以請到一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甚至是研究生;而民企,你即便是開6000元,而且福利、保險樣樣不缺,名牌大學生都不一定會來。往往這個時候,就會有關部門就會出來呼吁,要求年輕人求職要擺準心態、改變就業觀念。
就我自己來說,過去也一直鼓勵年輕的大學生們找工作不要“華山一條道”、不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在現實面前,我突然發現這樣的規勸也好、鼓勵也罷,顯得如此蒼白。年輕學子們在冰冷的現實面前,對這些正在發展壯大的民營企業,選擇了用腳投票。如果我們就此抨擊大學生的擇業觀,實際上是回避了形成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國企成為他們的求職首選,無疑是整個大環境造成的,這真是一個GDP突飛猛進時代的悲哀。
我這里想說的,民營企業人才失血,如果這一現象任其發展,將對整個中國經濟的長期利益造成很大的危害。浙江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鄭宇民曾經在一次公開會議上說過,“全國4300萬個企業,民營企業占92%以上;全國就業人口7.79億。國有企業安排就業人口6300萬。91.8%都是民營企業承擔的。”局長大人提供的這些數據應該是精確的。
中國民營經濟是最有活動的一個群體,貢獻很大,卻也是負擔最重的一個群體。我想,招聘會上那家已經很有規模的民企招人都如此困難,更何況那些幾十人的小企業或者創業型企業了。雖然國企為大學生擇業首選,但事實上,歷年從實際簽約的情況來看,民企才是目前畢業生最大的雇主群體。據最新統計,目前約有70%的畢業生要到民營企業就業。當然,這被很多大學生認為是對現實的妥協,是“被迫”降低雇主類型期待、進入民企以實現就業的“無奈之舉”。
有資料顯示,中國民企大多短壽,存活期平均3到5年。很多人把民企發展不起來的原因歸結為中國民營企業家的整體素質、管理方式以及價值觀等等因素。隨著這些年來的經濟發展,有創新精神、有夢想新一代民營企業家正在不斷涌現,他們有志向把企業做大、做強。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能否對民營企業人才失血的問題及早重視起來呢?我們需要的也許不僅僅是一些象征性的傾斜政策,需要從給民營企業更好的發展環境這一角度來考慮。一個沒有企業家、大學生不愿意去民企的社會,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將是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