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經濟學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文/時代新光戰略管理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按照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要求,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執政60年的中國共產黨因世情、國情和黨情之變,也正努力探索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中國式民主政治之路”。筆者試圖從經濟學角度,淺談民主政治改革。
中國民主政治體制的改革是我國全面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按照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社會經濟關系決定著政治上的上層建筑。這里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加以剖析:一、占支配地位的所有制關系及其由此形成的利益關系,決定著政治上上層建筑的性質;二、產品價值實現的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成員利益實現方式決定著政治權力的構成、運行方式和規則。
從經濟學角度看,政治還是一種功能化的活動,無論從古典的政治經濟學到馬克思主義,都認為政治是在一定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上的上層建筑,同時也是一定時期內經濟關系的集中體現。人類文明史告訴我們,民主政治從來都是與市場經濟相伴隨的,凡是存在民主政治的地方,無論是古代雅典城邦,還是近代資產階級的共和國,都有著市場經濟的深刻背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和發展,不僅解放了生產力為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提供物質技術基礎,而且更是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內在驅動力要求,民主政治與經濟發展互為配合,互為促進。
過去幾十年的世界經濟發展也同樣證明,一方面,單靠民主的制度不能帶來經濟的繁榮,另一方面,自由經濟制度的建立和經濟政策的制定以及執行也受到政治制度的推進或制約,這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開的,中國經濟的發展當然也不可能例外。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實踐還證明,其不斷推進的改革成果,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深化。民主政治不改革,經濟發展也不會成功。只有創造條件,不斷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經濟社會的發展才能獲得強勁和持久的動力,社會才能逐步走上良性運行的軌道。60年來,以1978年為分水嶺,河東河西,涇渭分明。前30年形成了計劃經濟體系的經濟格局;后30年建立了新的市場經濟體制。客觀而論,建國者都是以體制為建設理念,既有意識形態的作用,又受國情經濟所迫。
從中國十六大以來所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實則上已經鮮明地告訴了我們只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政治、經濟、文化、民主的建設,才能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