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善達克”:踐行社會公益責任的通路平臺
本網講師袁清博士為第十七次志愿者總領隊
文/劉暢
渾善達克因沙地而著名,因一場場從那刮起的沙塵暴而糾結與我們的記憶中。它系我國四大沙漠沙地之一,位于內蒙古中部錫林郭勒草原南端。
1995年、2000年、2002年、2004年沙塵暴下的北京,至今給人留下不可抹去的印象。有人曾做過可能不太準確的統計,從內蒙沙地刮到北京的十粒沙子中,有八粒來自渾善達克,沿途的河北等地更是免不了惡劣的遭遇。
內蒙古多倫縣農民趙成祥介紹說,沙漠沙地上全是沙子,一片沙海,起一點風,沙子的水紋就像水似的,一起風,沙子一輪一輪的往東移,移的速度相當快。對北京、天津、河北,甚至山東人來說,感受渾善達克沙地的危害是空氣中彌漫的沙塵,而對于住在沙地的老趙來說,渾善達克給他帶來的遠遠不止是窒息的空氣,更多的還有那風沙掩埋家園的無奈。
2010年9月,教育部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副秘書長、北京政協委員、中國國家機關青聯委員廖理純等赴渾善達克沙漠南緣進行實地考察,醞釀建立“渾善達克綠化(生態)志愿者聯盟”。廖理純近年來傾注公益事業,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與關注。
“凈化心靈、升華價值觀、踐行人生的社會公益責任,渾善達克應該成為改善環境,增加沙地植被的陣地,而更應該成為培養高尚道德情操,實現有追求有理想的人生價值,能夠勇于擔綱社會責任,構建和諧科學人生的志士同仁的大舞臺。”和廖理純同事的教育部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副秘書長、第十七次志愿者總領隊袁清博士在15日渾善達克沙地里如是說。
渾善達克的一期“治沙基地”為1000畝,計劃二期將開發15平方公里。目前包括教育部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團中央、對外經貿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北京京能集團等已在此掛牌并做了較多工作,或參與建設,或命名“基地”,團中央和幾所高校也擬將此“基地”作為青少年、大學生的教育基地。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之長鱉之長”。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以表達對自然的敬畏。物有三態,人亦如此。固態、液態、氣態因陰陽而轉換,將多數人的心靈開放,成為天然牧場,以至臻、至純的品質在社會生活中運斤成風,呵護高尚、健康之生命。如果說渾善達克的治沙在物理學意義上是造林治物態的沙漠話,那么從精神層面去理解還在于治理我們心靈上的那個“沙漠”。這是原國務院副總理、國防科工委主任張愛萍將軍的秘書、走進崇高研究院院長賀茂之將軍、廖理純和團中央領導,以及第十七次治沙志愿者總領隊袁清和外交部《世界博覽》雜志社社長席亞兵、北京市政府齊智處長、華能集團張魯書記共同發出的聲音。商品經濟大潮不乏物欲橫流、道德滑坡、價值觀缺乏,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渾善達克”有她更為崇高的精神內涵。
經濟學人袁清在近期《加快采暖散熱器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幾點思考》一文中,呼吁并協調建立“全國采暖散熱器行業渾善達克林”和1至2家企業的“公益林”,他意想通過全體行業同仁扎實的公益之舉,展現給社會一個負責任、有公益心的產業群體,據悉,他計劃先期建立“全國采暖經銷商渾善達克生態基地”,擬建成全國采暖散熱器經銷商人生教育、市場轉型、倫理商業的大舞臺,袁清身體力行并愿與他們一起放飛人生理想,珍存閃亮的人生記憶,和他們在與采暖散熱器廠家的合作中尋求共贏,尋求平等、協作、共存,全面構建采暖散熱器產業的“和諧價值鏈”。我們有理由期待這一采暖散熱器行業的公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