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北金東臺:史哲交融,文理并蓄
袁 清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8月6日-10日,江蘇東臺在滬開展“接軌上海活動周”。期間,東臺首提“滬北金東臺”,9日下午舉辦的“2018東臺(上海)先進制造業投資說明會”上,東臺市委陳衛紅書記的講話引起反響。
“智慧、綠色”:東臺城市品牌基因
講話中,陳衛紅的“森呼吸,看繁星”,是在詮釋東臺的生態底色。東臺的城市品牌已奠定出其獨有的“智慧、綠色”基因。對經營城市陳衛紅有著她獨到的見解,城市品牌蘊含著城市的個性和價值觀。
“智慧”和“綠色”,是東臺品牌的要素。一個城市品牌是指城市主政者依據城市要素稟賦、歷史文化沉淀、產業優勢等差異化品牌要素,培育的公眾“心智資源”。
城市的品牌核心價值不僅反映了這座城市在社會、經濟、文化競爭存在的理由,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這個城市能夠為全體社會成員帶來最大的利益。塑造城市品牌,講好城市品牌故事,傳播城市品牌理念,助推招商引資,推動城市轉型,提升產業量級。
當下,東臺正以“開放沿海、接軌上海,綠色轉型、綠色跨越”為路徑,積極開拓產業藍海、厚植生態底色,加快建設以智慧、綠色為特質的江蘇沿海現代化城市。東臺緊扣“上海先進制造業協作基地”“上海菜籃子基地”“上海生態大公園”的定位,主動承接上海產業,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城市的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
東臺的“綠色”,有其既有的自然生態的稟賦條件,更有綠色厚植出的“高質量發展”的“政治學”思考。“綠色”,體現出集約內涵式的“經濟學”,有著崇尚“文化學”的健康、平等、協調、共享、共存的多種文化的互補與滲透,反應出調節自然-技術-社會關系“社會學”的原理,還有著人與自然和諧生態倫理的“天人合一”的哲學底蘊。
“滬北”東臺,“主動融入”的“集合體”
“滬北金東臺”,筆者看來,“滬北”,這是東臺繼“蘇北”、“江北”稱謂后的演進。東臺是鹽城、南通、泰州的三市交界處,是蘇北的南大門,是接軌上海的蘇北第一縣(市),東臺也是納入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的城市之一。
“稱謂演進”,應遵循“史學維度”,著力研究城市的發展歷程、現狀、特點和趨勢;著力研究城市良好的邊際效益比值;著力城市的競爭地位;著力研究城市發展的新模式的;著力研究城市發展主要要素及價值的實現路徑。
“滬北”與“蘇北”、“江北”,一字之差,窺見其內涵、條件、地位之變。蘇北、江北是地理學名詞,是地理學意義上的行政“區劃”,“東臺蘇北”是東臺隸屬這一區域,且是“從屬關系”的表達。
蘇北、江北是更多說的自然條件,而“滬北”則是交通條件改善后,長三角發展進入快車道的新經濟條件下,東臺與上海時空更為緊密后或相適應的稱謂。
與蘇北、江北稱謂或不同的“滬北”,它不是“被動規劃”的行政“區劃”,跳出了“從屬關系”,它乃是一個“主動融接”的“集合體”。這個“集合體”涵蓋先進制造業的升級轉移、生態農業的圈層輻射、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商貿旅游業的精心培育。
解讀它需突破地理名詞慣性思維束縛的桎梏,它應是集區位條件、理念融入、產業融接、動能轉換的內涵“集群”。從“品牌學”角度理解,它還是“公眾心智資源”的培育,以及會有的更好傳播。“滬北”,突出以“滬”為中心,彰顯東臺主動接軌、主動協同的決心和能力。
“滬北”稱謂的隱喻
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致力于心理學、經濟學等交叉學科的研究,用“經濟學”與“心理學”的“橋”之連接,將“心理學”的現實假設用于對經濟決策進行分析,在經濟學領域創建了一個“行為經濟學”的新分支。
“滬北”之說,某種程度隱喻了這一“行為經濟學”。關注人的行為,研究人的心理活動,拉近滬、東兩地人的心理距離,產生與經濟學的相得益彰之效能。
國家正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其有一“重大理論命題”,就是必須研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和統一。我們要力戒夸夸其談不真為,但更要警惕畏首畏尾不敢為、腹中空空不會為。務實求變、務實求新、務實求進。
用政治經濟學視角看過去社會經濟兩個線索的歷史交匯:一是來自生產力,可以看到從基本小康;二是來自生產關系,其理論與發展實踐比,或有非常大的滯后。表現為過多的陳舊語境。縣域經濟的發展或也需研究探求發展理念的新突破。
“滬北”:東臺的“時空戰略”
“滬北金東臺”,是東臺城市戰略規劃和開發規劃的同頻共振,互為感通。它是基于擬開通高鐵后同城的“溢出效應”,以哲學思辨視域,用空間梯度和時間維度的構建的“時空戰略”。
經濟學所述,某一經濟體的發展一般要經歷“馬爾薩斯均衡”、經濟趕超(產業革命)、卡爾多典型事實下的經濟增長(新古典增長)、新經濟分叉(內生經濟增長)等不同階段。
而東臺“時空戰略”,正是東臺市委一班人認識社會、經濟的運動過程,并把握其發展規律,強化城市內生經濟發展,體現了經營城市經濟學意義上的發展智慧。
“滬北”有著城市戰略思想的時空的考量。從空間學角度看,是由節點、軸線、域面、網絡結合的區位實體;從時間學角度看,它依循了是近期、中期、遠期,增長極、等級、圈層戰略的相互依存,互為動因。它體現了“時空戰略”中空間要素的聚合,新增長極空間的組合,一體化建設的融合。它有著規劃與演進的并存,有著空間與時序的兼蓄。
“時空戰略”的“時空坐標”和“哲學思辨”
東臺“時空戰略”有著“時空坐標”和“哲學思辨”。“時空坐標”,剛剛閉幕的的東臺市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提出了努力做到經濟轉型與生態保護相統一、厚植優勢與補齊短板相統一、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統一、高位引領與低調實干相統一,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東臺提出要突出創新驅動,大力發展“智能+創新”的先進制造業、“高效+品牌”的現代農業、“品質+多元”的新興服務業,加快提升經濟發展質量。這凸顯了東臺經濟在歷史長河中的時間感,詮釋了“走在蘇北蘇中前列,建設 ‘強富美高’ 新東臺”,東臺的所處經濟大格局中的戰略空間。
“哲學思辨”,東臺“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系統性思維,注重規律性把握,有更加鮮明的發展特質,有更加明確的發展路徑,有更加強勁的發展動能,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揭示了從確定東臺的新經濟,到正視過去增長積累的矛盾和凸顯風險,所著力的包括供給側改革的全要素、源創新的驅動發展。
用“點軸理論”,看“滬北”
當下或在進入一個“產業迭代”、“市場迭代、精神迭代、理念迭代”的“迭代時期”,因此我們需要對包括城市經營管理做出新的審視,對城市經營管理既定的認識世界的觀點、方法要做出調整,摒棄原來的價值立場、知識觀點,尋求新的價值思想。
人類文明史上有三次大思想時代,其思想文化的作用孕育出改變人類生活的3次城市工業革命。用經濟學的眼光看,思想文化與城市工業革命,兩者相輔相成,互為動因。供給學派的喬治·吉爾德在其經典著作《財富與貧困》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最偉大的財富創造源泉是人的思想”。
“滬北”經濟受益新的價值思想和“點軸效應”。經濟學“點軸理論”闡述,在一定區域內,各級中心城市為點,形成產業和人口集中地。而在一定方向上,會以軸聯結若干不同級別的中心城市,形成相對密集的產業帶或人口帶。
軸是重要的線狀基礎設施。東臺至上海高鐵開通后,交通線是最重要的點間軸。沿軸不同層次的城鎮會形成產業開發帶,整個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組織主要通過點和軸線的集聚和擴散來實現。
“滬北”經濟受益于點軸效應。經濟學“點軸理論”闡述,在一定區域內,各級中心城市為點,形成產業和人口集中地。而在一定方向上,會以軸聯結若干不同級別的中心城市,形成相對密集的產業帶或人口帶。
軸是重要的線狀基礎設施。東臺至上海高鐵開通后,交通線是最重要的點間軸。沿軸不同層次的城鎮會形成產業開發帶,整個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組織主要通過點和軸線的集聚和擴散來實現。
“滬北”東臺當下有著巨大的人文精神。這種精神在于一切從人的體驗、情懷出發,以人的利益作為終極價值,研究人的精神本性和意識多維,將全體市民的意志、熱望與精神動力凝合起來。
凝合起一種銳意進取、攻堅克難、務實苦干、砥礪前行,凝合起認真落實鹽城市委“兩海兩綠”決策部署、厚植“六個高質量”、奮力開拓“五個新實踐”的磅礴力量(作者全國總工會中工網特約評論員、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事業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