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執行的問題,很多的企業就頭大了,為什么?因為這個問題呀是目前眾多企業都存在的普遍問題,執行無法落地的其中一個要素就是——‘執行目標分解’。執行目標分解不到位,就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執行是否到位。
一旦執行不到位,績效指標就根本沒有辦法去實現,并且會在企業中就衍生出很多這樣那樣的現象,比如埋怨、推卸責任、小團體等。
再者就是由于培訓界、理論界對執行問題片面的理解和粗糙的詮釋,導致很多企業不求甚解的去向其他企業學習、生搬硬套的去模仿其他企業的執行系統、并且在自己的團隊中強行實施……,結果是什么?就是現在企業的這個郁悶的樣子啦,靠‘拿來主義’得到的執行系統根本沒有辦法在自己團隊里應用。
因為應用‘拿來主義’,所以,導致我們團隊管理者從來就沒有認真的去思考過:我們的團隊是一個什么樣的團隊?現在我們團隊的整體素質匹配什么樣的執行系統?我們的團隊需要什么樣的執行系統?構建適合我們團隊執行系統需要什么條件?怎樣應用我們的構建的執行系統才能把績效落地?績效得以實施的條件和步驟都有什么?怎樣把握實施過程中的‘輕’‘重’‘緩’‘急’關系?怎樣掌握好應用‘升級理論’時的‘度’……太多的問題等到我們去思考、解決了。我們必須站在各種角度去審視執行問題;應用全方位的思維模式去重新思考,到底是什么問題困擾著我們;用完整的思維模式去思考自己團隊的執行問題;去找到最適合你團隊的執行行為模式;
說到執行……必須跟績效實現的程度相關,離開績效去研究執行就是無事找事做。有句話:“當臺風來的時候,連豬都可以飛上天”,怎么理解呢?就是說,當企業業績好的時候,本來存在的很多問題就不會爆發出來,這些問題被績效掩蓋掉了,一旦業績下滑或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很多問題就會爆發出來,甚至還衍生出更多我們無法預知的問題,企業一旦把精力放在這些表象的問題上,將會步如一個恐怖的怪圈,無始無終循環著。既然業績可以掩蓋(或者說是代替)很多問題,那么我們就應該把精力放在業績上,讓它繼續掩蓋這些困擾我們的執行問題。這就需要提到執行力,我個人認為,執行力的目的就是解決企業績效問題,執行問題必須始終圍繞著績效來展開。
案例:我服務的一個工作出現類似的問題,在2008年前,市場發展很迅速,筆記本電腦銷量每年都以30%的速度在提升,老板與員工眼前都是美好的前景,關系非常融洽,老板對員工的關心也很到位,員工對企業也很感恩,每每總結,員工們常常流出感恩的淚水,甚至有些員工把老板看得比親人還親,盡管企業管理者、員工的素質等問題依然存在,但大家都表現出非常包容的態度。
進入2010后,電商的興起、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對筆記本電腦市場的沖擊,在銷量下滑,業績下降的情況下,企業的很多問題就暴露出來了,同事之間的關系似乎不那么融洽了,包容心也逐漸喪失了,互相頂嘴、吵鬧、不配合、推諉、推卸責任等現象隨著業績的下滑也逐漸多了起來。覺得績效考核不合理,制度太苛刻等呼聲也逐漸顯現了,企業主與員工之間的關系也隨之漸漸緊張了起來,但績效考核方式一直用了7年了,沒人說不好的,那為什么員工現在就感覺頭不是頭腳不是腳了呢?總結:一切來源于——利益(績效)。
所以,在談執行問題的時候,首先理解執行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只有一個:企業的利益(廣義),也就是一定要把股東利益、員工利益、客戶利益、社會利益做上去。
有了明確的目標,這是執行問題的關鍵點,但不能留連于表面,一個籠統的目標、泛泛的目標是很難邁出步子的,特別是需要全體員工一起邁這個步子時。把目標進行有效的分解拆分,分解到都可以理解,馬上可以行動的步驟,這是關于執行問題的第二步,就是分解執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