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國慶長假第五天,下午兩點,在青島海洋大學,為家長們做了題為《做成功的家長》家庭教育專題教育講座。
前來聽講座的家長群體有幼兒、中小學、高中家長,因為群體不一樣,所以講座中,我圍繞著父母的言行、舉止來談如何引導孩子“聽話”。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其實想想有時候孩子不聽話,是其要求獨立自主的表現。獨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構成,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成年后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什么事都不讓孩子去做。早晨起床幫孩子疊被,上學前幫孩子準備學習用具,有時經常還被孩子埋怨忘了幫他準備某些學習用具。 要知道,孩子并不是生來就是這樣依賴父母的,他們的依賴性一般來說都和父母的包辦代替有關。父母包辦、代替得越多,孩子的依賴性就越強。反之,如果父母不插手孩子可以做的事,沒有了依靠,孩子就會自己動手開始做了。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其實,父母們只要肯放開手,就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他們能做許多在父母看起來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要想讓孩子具有自主性,要想孩子減少不聽話行為,父母應該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事情。
給孩子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孩子當然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里,但是他不能永遠這樣。有這樣一位母親,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送他上學還要費力地背著他走,直到離學校幾十米遠的地方,因為怕老師看見,才不情愿地把孩子放下來……如此被母親呵護長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從何談起呢?做父母的,應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和能力,擴大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如鼓勵他自己找朋友玩,讓他在這個空間里自己當主人。
給孩子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用拔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律的做法培養孩子,肯定是要失敗的,但完全采用“順其自然”的態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遵照客觀規律,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鍛煉,這才是父母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
給孩子困難,讓他自己去戰勝。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生活在窮困家庭的孩子,惡劣的生存環境自然就為他準備了艱苦鍛煉的條件;現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父母應多想辦法給孩子設置一些困難,讓孩子去解決;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難,也要求他盡量自己去解決,從而培養孩子應對未來的能力和意志。
給孩子沖突,讓他自己去解決。和成年人一樣,孩子在一起時也難免有沖突。解決沖突的過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長、走向成熟的過程。當孩子向父母訴說自己遇到的諸如人際交往之間的矛盾時,父母應鼓勵孩子去面對,指導孩子自己去解決,而不是回避它,更不宜由父母代替孩子解決問題。
給孩子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選擇上表現得最為明顯。但不少父母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就不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父母應主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并告訴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講座現場有三位小朋友,我觸景生情,將孩子們請到講臺上來,為他們分析心理、個性,讓現場家長震驚不已。是啊,了解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要很好的去了解孩子,把握孩子的優勢,依據孩子成長規律進行科學引導,只有重要,孩子才能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健康并快樂成長。
講座結束后,我將幾位家長留下來,進行當面分析,讓他們今后依據我的方法去進行教育孩子,使得他們在驚訝中不住地點頭認可。真心希望有問題的孩子不再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