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同——尊重而不是認同
提問:1,有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想做壞事?
2,如果孩子有想要抱負別人的心理,你會怎么做?
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天生就想做壞事,(哪怕是想要報復其他人的想法或行為,也是源自對自己的一種保護而出現的行為的動機)。我們要充分的尊重每人個最初的想法,也就是行為動機,在執行過程中不斷的給予認可、不斷的給予鼓勵、不斷的給予支持;當行為的結果是不好的時候,我們不能因前面講到了尊重就去認同這些行為所帶來的不好的結果,而是要在當初想要得到的結果與現在實現的結果中進行比較,找出結果偏向的根源、找到事件發展的規律,從而按著正常的發展方向行進。
舉個例子:初中開學了,媽媽爸爸把孩子送到了縣城的中學,并且在學校附近找了一位奶奶的家讓我住下了(因為學校沒有學生宿舍),雖然很怪媽媽,可是看著爸爸媽媽遠去的背影,心里還是酸酸的。就在開學的第三天,十三歲的孩子受不了想家的欲望,放學的時候就騎自行車十八里路回家了,幾乎一路都是眼珠通紅、淚在眼圈轉悠,本想回到家里爸爸媽媽也一定會像自己想她們一樣強烈。可是,回到家里并沒有爸爸媽媽期待回來的眼神,而是媽媽淡淡的說了一句“今天還不是周末,你怎么回來了?”孩子沒有回答,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媽媽早早的就準備好了早飯,孩子吃過早飯又騎十八里路的車回到了學校。
二、陪伴——努力之后有結果
從一樓到二樓沒有臺階誰都上不去,有了合理的鋪墊誰都上得來。——王金戰
任何一個學生,都有想把學習學好的愿望。只不過在學習的過程中遭遇了太多來自親人的非常客觀的評判,當您想起一句話“世界上沒有任何兩片葉子是相同的”的時候,也許和諧便由此而生。
舉個例子:當一個孩子每天晚上都用十分鐘去學習英語,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參加了學校的月考,結果是成績沒有提高、名次他下降了,家長通常會批評孩子用功不到位;而這樣的批評絕對不會讓孩子奮發,反而會讓孩子十分鐘的學習都沒有了。家長應該從孩子取得收獲的角度去幫孩子找結果,成績雖然沒有很好,家長可以找到孩子在這一個月的三百分鐘里,所記住的單詞或是語法,這些內容是孩子詞匯量的增加,這才是我們要找的結果。
三、改變——家長的期待
性格并非由天定,
習慣前面有行動,
行動需有思維送,
思維營養家庭供!
記憶口訣:先認同,再陪伴,最后才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