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在中國,做經銷商很不容易! 經銷商每天都在博弈,與廠家博弈、與同行、與零售終端、與大大小小的分銷商博弈,還要承受市場的積壓、同行的競爭;每一次博弈,都在拷問著經銷商手中勝算的底牌,等等這一切,都要求經銷商隨時思考出路究竟在哪里?隨時要思考如何建議自己的區域優勢?
在市場化的進程中,許多具有前瞻意識的經銷商已開始向產業上游轉移,創建自己的品牌,市場運作也由區域分銷型向全國拓展型邁進。然而,并非所有的經銷商都能成功“涅槃”,創建品牌也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那些既有分銷能力又有零售能力的經銷商可以華麗轉身,但絕大部分經銷商只能力保區域優勢,做好自己區域上的“本份”。
經銷商要想取得行業內、本土上的優勢,建議方式有二:
1、成為某一品項的專業戶、銷售“老大”:
就如我們平時在市場上經常見到的牛奶大王、食用油大王、飲料銷售冠軍等。這種大王幾乎壟斷了市場上某一品類的所有品牌,你要牛奶,無論什么牌子,我這里都有;對品牌廠家而言,想在某一地區尋找經銷商,第一個想到的便是我某某大王。在分銷上,某某大王已經形成了基本壟斷,其他經銷商難以與之抗衡,此種模式為許多經銷商所推崇。
2、渠道專家,專做某一渠道。
做渠道專家,也是一種經銷商之道!在某一特定渠道商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把渠道做深做透,其他經銷商根本做不到,或者做不透,比如專業的商超渠道、OTC連鎖渠道、嬰童渠道等等。
當然,以上兩種模式也各有利弊;做產品專家,一是可以充分整合、利用資源,專做某一品項能更好地協調與零售終端的關系;二是便于以所經營的產品特性,調整自己的渠道模式,還可節省成本;三是在某一行業內形成競爭優勢,便于拿到優質產品的代理權和最優惠的政策;
弊端也很明顯:一是抗風險能力差,尤其是涉及到國家行業政策和質量安全風險時,經銷商經受的打擊相當大,比如,奶粉行業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二是,品牌廠家會有所顧忌,許多廠家是不喜歡同類競品掌握在同一經銷商手中的,這也會影響品牌在市場的推廣、銷售進程。
如果不是產品專家,那做渠道專家,做渠道時,最主要的優勢是便于公司內部管理,對渠道的控制能力比較強,代理新品進來后,鋪市速度快,銷售面積大,覆蓋和輻射能力強,但其弊端則是:因為渠道單一,很難拿到產品在某一地區的總代理權,經銷商的渠道可能也僅僅是新產品前期鋪市的利用。另外,如果經銷商擁有的渠道不是主流渠道,那么,就極容易受到類似渠道的擠壓,也得不到品牌廠家的重視。
總之,兩種模式均有利弊,經銷商要分清區域市場特點,確定自己的資源、能力和獨特的優勢,我的經驗是:能做綜合型或復合型的經銷商最好,如做不到,那么,就請做深做透自己的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