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兩會的結束,中國改革的藍圖正在不斷清晰化。2014年是新一屆政府的改革元年,然愿景雖遠,但近憂不斷,今年開局以來,多項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正在遭遇更大的挑戰。
前兩月的工業、投資增速等均出現了較大回落,出口數據亦不容樂觀。筆者預計一季度GDP增速在7.4%左右,今年二季度仍有可能延續回落態勢。于是,一個理所當然的問題就出現了:政府接下來會出手嗎?
關于這個問題,答案還是將回到7.5%的增速要不要保,是不是可以容忍7.5%以下的增速上來,這取決于短期增長與中長期改革之間的平衡。筆者認為,回答這個問題,乃至未來中期對經濟走勢的判斷,首先需要深刻領會的是“三期疊加”對于經濟增長的含義。
這一提法來自于兩會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以來關于經濟工作重要論述的文章,“三期”是指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所謂增長速度換擋期,就是我國經濟已處于從高速換擋到中高速的發展時期。潛在增速下行、勞動力市場越過劉易斯拐點等都說明了這一“換擋”是不可避免的。所謂結構調整陣痛期,就是說結構調整刻不容緩,不調就不能實現進一步的發展。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調結構要著力抓好化解產能過剩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即這兩項是結構調整時期的重點。所謂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指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初期,中國實施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現在這些政策還處于消化期?;仡櫵娜f億時期,大量基建項目上馬,帶來了地方債務暴增和產能過剩問題,目前這兩項都是今年需要著力化解的重點。
理解“三期疊加”,實際上對今年經濟增長的挑戰和任務也就明確了——化解產能過剩、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和創新驅動。
化解產能過剩的任務已經出來了,兩會報告提出今年要淘汰鋼鐵2700萬噸、水泥4200萬噸、平板玻璃3500萬標準箱等落后產能,確?!笆濉碧蕴蝿仗崆耙荒晖瓿?,真正做到壓下來,決不再反彈。與以往提出未來若干年淘汰多少產能的提法不同,今年這種細化的提法前所未有,也彰顯了政府對待去產能的決心。不過淘汰落后產能的過程中會使得大量中小企業關門,宏觀層面上,年后的PMI就業指數、用電量等數據下行,似乎顯示去產能已經開始。綜合來看,化解產能過剩將對今年經濟增長構成不利影響。
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又是今年的重中之重,且毫無疑問,把控地方債務風險對短期經濟也將產生負面效應。
從“三期疊加”入手,結論顯而易見,今年政府安排的一些重點工作基本對短期經濟都會帶來負面影響,且這一影響大概率會貫穿全年。因此,對于經濟回落,政府似乎不會輕易出手,這也符合市場已經漸漸形成的共識。
至此,又一個疑問產生了,既然如此,政府工作報告為何仍將經濟增速預期定在目前來看有較大難度的7.5%呢?李克強總理有一段解釋:“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經過認真比較、反復權衡,把增長預期目標定在7.5%左右,兼顧了需要和可能?!?
這段話說明,第一,今年保持合理的增速仍是必要的;第二,政府也考慮了下調經濟增長預期的情況,并經過了反復比較;第三,7.5%的增速仍是目前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如果不及則會加大就業等領域壓力;第四,“可能”一詞用在此處意味著經濟增長全年可能會達不到目標。
據此分析,在全年完成GDP7.5%增長有壓力的情況下,仍維持GDP增速目標不變,合理的解釋就是政府對待增速下滑的容忍度已經有所提高。綜上,我們在開篇時提到的關于政府是否出手的問題已經有了答案:雖然目前經濟增長情況不甚樂觀,但政府尚無出手必要。筆者認為迫使政府出手的增長底線是7.2%,一旦跌破,才可能見到比較明顯的托底政策出臺。
前面討論了很多今年的負面效應,那么對經濟增長的積極因素呢?眾所周知的是,此前老的刺激路徑已經不能再用了,實際上,今年對沖經濟下行還是需要改革紅利的釋放,雖然來說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對照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對經濟形成正向拉動的改革政策大體有:
第一,重點領域改革。包括行政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等。
第二,城鎮化?!敖窈笠粋€時期,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笨梢哉f,這是報告中拉動內需的最大引擎,“三個1億人”將很大程度上帶動配套固定資產投資。不過問題是,以目前的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投資支出將受到很大限制,這一計劃對今年經濟增長的拉動有限。
第三,擴大對外開放。兩會報告提出,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進孟中印緬、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推出一批重大支撐項目,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新空間。加上自貿區的建立,中國對外開放正在加速多元化。
除此以外,保障房新開工較去年增加,發展智能電網和分布式能源,鼓勵發展風能、太陽能,開工一批水電、核電項目等對短期經濟也將形成正向作用。
在“三期疊加”下,今年的宏觀經濟面臨諸多挑戰,也進一步考驗著政府。不過今年也是改革元年,對于當前的中國經濟而言,促改革就是保增長,沒有改革的深化,中國經濟就不可能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