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氣候變化帶給人類的挑戰,需要國際社會通力合作、積極應對,南南合作是全球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發展中國家聯合自強、團結互助、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分論壇上,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認為,南方國家在亟需經濟現代化的當下,卻面臨全球氣候變暖的威脅。
林毅夫首先表示,對于廣大南方國家來說,實現現代化、減少貧困、追求繁榮是一個共同的夢想。但是二戰結束之后,真正能夠實現現代化繁榮目標的發展中國家數量非常少。主要原因就在于這些國家往往以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的經驗和理論為藍本來指導本國的經濟發展,從而導致出現經驗“水土不服”的現象。
對于如何實現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的跨越,林毅夫認為,真正能夠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此一目標的,大多都是利用了發達國家產業升級和轉移的機會。比如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以及現在的中國,都是在發達國家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后帶來的產業轉出機遇以獲得發展機會。
與之前日本、韓國等國的產業轉移不同,中國的產業轉移將會為全世界更為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提供新的發展機遇。之所以這樣認為,林毅夫在會上表示主要是基于中國龐大的勞動力就業人口。 據林毅夫介紹,當時日本開始出現產業轉移的時候,整個日本的勞動力雇用人口大概有970萬,而中國的勞動力雇用人口卻達到了1.25億,而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就有8500萬人。因此中國產業轉移所釋放的空間無疑將是巨大的。
但正在尋求經濟發展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卻面臨全球氣候變暖的威脅。林毅夫表示,發達國家的經濟形態以服務業為主,因此受氣候異常的威脅較少。但發展中國家在面對氣候異常時,由于經濟產業結構比較單一,以及收入水平較低,所以表現得更為脆弱,應對能力很弱。而且按照氣候變化協定,新增碳排放容量特別少,如果發達國家不率先減少碳排放,那么南方國家的工業化就無法實現。因此面對這種威脅,強調南南氣候合作,對于南方國家實現減貧困目標會提供很大的幫助。
面對這些威脅,林毅夫認為南方國家首先應該形成共識,來共同督導發達國家實現巴黎協定的兩大承諾。同時南方國家之間也要交換相互之間的經驗,利用后發優勢,采用新的綠色技術,在工業化過程中,減少碳排放。
林毅夫最后認為,如果這些能夠實現,南方國家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能帶來更為綠色和可持續的全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