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掛牌儀式今日在北京大學舉行,南南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表示,困擾一個國家發展的最大問題不是資金和產業結構,而是發展理念。西方的發展理念未必適合發展中國家。
林毅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過去發展中國家總是以發達國家的理論和經驗作為參照,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條件千差萬別,以發達國家的理論和經驗做參照,愿望很好,實際效果會很差。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思路,還是來自于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和理論,這樣才能幫助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實現繁榮的愿望。
林毅夫表示,二戰后,少數成功的發展經濟體多是抓住國際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的窗口機遇期,發展符合他們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成功轉型。
林毅夫以東亞經濟體的成功發展為例,他說,日本在二戰后,抓住美國工資上漲、勞動密集型產業如工業、電子產業、紡織業等失掉比較優勢的窗口機遇期,發展這些產業,取得戰后經濟的成功;到了60年代,日本在經歷戰后20多年的快速發展后,工資上漲,將勞動密集型加工業轉移給亞洲四小龍,使得這些國家能夠創造大量現代化的制造業就業機會,完成從農村經濟、農民經濟向現代化經濟的成功轉型;到70、80年代,成為新型工業化經濟體的亞洲四小龍工資上漲,中國大陸抓住機遇大量發展勞動密集型和出口導向型加工業,成為現在的世界工廠。
林毅夫認為,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現在也面臨著工資上漲、勞動密集型加工業逐漸失掉比較優勢的情形,如果其他發展中國家能抓住機遇,就有可能實現像東亞經濟體這樣取得20、30年的快速發展,幫助他們從農業經濟轉變成現代化制造業為主的工業化經濟體,從低收入邁入中等收入、高收入。他說,“我想這是其他發展中國家他們實現繁榮、實現發展的重要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