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物代替藥物
袁鐘教授表示,由于中國傳統有藥食同源的觀念,加上一些保健品和民間大師都提倡以食物替代藥物治療,很多人便誤以為食物能夠代替藥物治療作用,于是便產生了一些吃生茄子代替高血壓藥物和食用生泥鰍來治療糖尿病等等的說法。他指出,這些做法不僅沒有科學的根據,而且會耽誤治療,威脅健康。“國家有明文規定,食品跟保健品必須嚴格區分。可是一些保健食品夸大宣傳其產品具有治療效果以吸引更多的顧客購買,結果令一些病人因此停止服用藥物,導致病情加重,后患無窮。”他強調,任何時候,食物只能起到輔助性的作用,不能代替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作為疾病治療的主要手段,是經過嚴格的基礎實驗和臨床實驗的驗證的,其治療之效毋庸置疑。
以運動替代治療
近年來隨著群眾體育的普及,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運動能強健體魄。而且中國的傳統功夫種類繁多,民間也流傳著有不少“氣功”可治愈疾病之說。但是運動能否治病,袁鐘教授認為,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
“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一個病例,一名40多歲患有高血壓的患者,聽某養生大師說運動可以治療他的病,不用吃藥,于是不服用高血壓的藥物,而堅持以運動為主,每天踢球、跑步……最后,卻在一次劇烈運動后倒在了路邊,再也沒有起來。”袁鐘教授表示,雖然這個例子看上去很極端、很荒謬,但事實上,現在,有很多人就正在做著這樣本末倒置、違背常理的事。
“一定要相信規范化的治療,因為,大多數疾病的治療方法都是經由世界各國專家研究得出的科學結果,是規范化的。”他指出,不論運動還是功夫都只能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以運動代替治療的想法顯然不可取,氣功也是一樣。“所以,患了疾病,正確的做法是到醫院接受診治,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藥物或進行其他規范化的治療,可以適當的運動作為增強體質的輔助。”
號稱的“民間大師”
所謂“民間大師”通常是指一些沒有正經學過中醫,沒有經過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卻被大家所認可的“大師”。“不能完全說民間大師都一無是處,他可能也懂得一些治療疾病的方法,但治病是個專業活,包括診和治兩個方面,涉及很多專業知識,包括西醫的知識,因此專業資格還是很必要的。至少要能確保其懂得基本的醫學知識,才有資格為病人診治,才能保證患者的生命健康不會受到威脅,這也是國家設定專業醫師門檻的因由。”袁鐘教授表示,醫學需要花很長時間學習,需要系統培養,并非閱讀一兩本醫書就能成為大夫。
另外,還有一些中醫雖接受了專業教育,但仍要留意其所研習的學科專業,比如到底是外科、骨科還是耳鼻喉科。“如果有醫生自稱能治百病,甚至能保證治愈,就要多加警惕了。科學是有限的,人的能力也有限,沒有一個醫生能包治百病。”尤其要注意的是,一些大師還常將迷信和養生混為一談,“他們會以自己得到某人的秘傳、神秘人授予其神秘的氣功等手段,將其神化的能力作為誘餌,引起老百姓的好奇,進而來騙取金錢。”袁鐘教授指出,目前已有多位“民間大師”被“打假”,如張悟本、胡萬林、劉太醫等,所以老百姓一定要睜大眼睛辨真偽。
所謂醫學新名詞
第四醫學、信息茶、人體科學、全息論……您是否覺得這些詞語雖陌生,又看似有一些道理,頗像醫學用詞呢?有些“大師”就是利用這種似是而非的手法,創造出一些新名詞,作出模糊的解釋,再偷換進自己的概念。袁鐘教授指出,專業的醫學術語和名詞是很嚴謹的,“如休克、免疫等都有很嚴格的概念,而且這些概念的邊界都是很清楚明確的。而這些假醫學名詞,定義往往比較含混,這樣解釋也可以,那樣解釋也可以。”所以他建議,在接觸到概念含糊不清的所謂醫學新名詞時,大家一定要多點警惕,也可多到網上查證,或向醫生求證,辨別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