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迷亂的,一場突如其來的“股災”恍如隔世;7月是漫長的,一場“A股保衛戰”硝煙四起。
股市企穩,塵埃漸落之時,學界、業界以及監管層,都在深深反思。“股災”緣何發生?救市緣何一波三折?“后救市”時代如何善后?歷史需要答案。
《第一財經日報》關于股市反思的系列專訪,將帶你尋找狂躁背后的冷靜。
7月26日,中國人民大學
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微博]在“2015山東國際財富論壇”期間,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他認為,股市巨幅波動不應耽誤改革,維穩資金應劃撥社保基金尋求安全退出。
第一財經日報:“股災”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吳曉求:股市巨幅波動,我沒有把它看作災難,而是看作一個危機。
有時
市場的波動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自然的,只不過這一次波動有點大。
市場需要清理掉一些不安分的因素。場外高額配資的投資行為,就是極其典型的豪賭行為,這不是投資。如果這種行為長期繼續下去,對中國
市場的破壞力非常大。這一次結構性的危機,把這部分人清理出去,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雖然,讓很多無辜的人受到了連帶損失。所以,我把它看成是一件好事,因為,如果
市場繼續泡沫化下去,會給
市場帶來更大的災難。
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個情況?回顧2007年到2008年,股市從6000多點跌到1600點,那時候跌幅比現在大多了,但是大家都沒事。當時
市場很小,對實體
經濟的影響很小,也沒有杠桿,參與的人也不多。現在參與人數很多,
市場規模很大,對實體
經濟的影響力也很大。
我認為,原因是估值泡沫化、過度杠桿化、投資風險的漠然、監管對風險的漠視,以及一些重要媒體的誤導。什么“4000點只是國家牛的開始”,看到這個以后我就覺得非常吃驚。我不知道這個的理由在哪。因為做出這樣一個判斷,是需要足夠的根據的。一個
市場的走勢,是有內在規律決定的。特別是資本
市場的價格,一大了就會泡沫化,泡沫化就會崩潰,不可持續。
日報:如何進行“災后重建”?
吳曉求:從現在來看,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清理場外配資的管道和規則,要從技術層面上進行切斷。使場外配資不可以以“系統”的力量進來。當然,如果一個投資者炒股,借朋友100萬錢,沒有問題,那是個人自己的事。但是系統性的資金進入,要切斷。對于場外配資的機構要給予高度的關注,要跟蹤。
第二,對虛假概念炒作,虛假信息的披露要嚴格的核查。這也是估值泡沫化背后的因素。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有些上市公司收購一個網站就說是互聯網
金融了,實際上啥也不是。花幾千萬,就可以漲5個漲停板、10個漲停板,這就完全泡沫化了,要核查。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特別是重大并購重組問題要進行必要的核查,特別是出現了股價的異動的情況。
第三,要對股票發行的價格以及發行后的上市進行監管。此前一段時間,隨便一個企業上市,都是20多個漲停板,這在全世界都是沒有的。為什么20個、30個漲停板之后才能進入正常交易,這里面一定有問題。要么是在操縱
市場,要么發行價格有問題,反正是有問題。這都要認真去防止。
日報:救市維穩資金如何退出?
吳曉求:這是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維穩資金規模比較大,不應該有特別明確的退出時間表。如果退出有時間表,或者有指數點位限制,都不是很好。
我建議,這部分籌碼和股票,整體劃給社保基金。因為這批籌碼是盈利的,而且盈利很多,平均盈利在30%左右。這個錢誰賺了,讓證金公司賺了。這個是有問題的。憑什么讓證金公司賺?證金公司不是投資者,而是個融資平臺。當然,在特殊時期,讓證金公司做一個融資平臺也是可以的,但是不可以持續。這部分資產應該劃歸社保基金,社保基金盈利30%,沒有人會有意見。
社保基金劃去之后,將原始資金和利息還給證金公司,不讓證金公司賠錢即可。剩下的就讓社保基金作為正常的資產來管理。雖然社保基金管理規則規定,有些股票不能買,但是特殊時期,經過批準的劃撥是可以的。在未來,社保基金可以將這部分資產像其他資產一樣,擇機賣出。這樣就不用做時間限制,而是正常的投資行為,對
市場穩定比較有利。
日報:目前公安部門還在調查跨期現
市場惡意做空問題。有觀點認為,本輪救市已經對期指做空、融券等平衡
市場的機制進行了摧毀,該如何處理?
吳曉求:需要區分極端情況與一般情況。
對于特殊時期,國家或整個
市場出現了極其重大的危機的時候,國家采取一些“斷能”措施,把電停了,有時候也是不得已的。當然這個不能常用,因為極其危險。
金融不能亂,
金融一亂國家就亂。在當時的條件下,需要保持中國
金融體系的穩定。在這種情況下采取這樣的措施,我只能說是可以理解。也許,我們可以做的更好一點。
一般正常情況下,交易要保持正常秩序,無論多空都是正常交易的行為。我們要把正常情況與極端條件分開。我不希望那種“極端情況”時間太長,這需要更加科學理性的處理。
日報:如何評價本輪救市,中國的
金融監管暴露出怎樣的弱點?是否應該建立“超級監管委員會”?
吳曉求:總體上看,還是一個比較正面的評價。任何事不能十全十美。一方面要救火,一方面里面的冰箱碗筷還要保護好,這是做不到的。救火嘛,冰箱碗筷我真管不了,但是房子的基礎結構還是要管的。如果救火,連樓的基礎結構都不要,那就別救了。要平衡一下。
我認為不可以在4000點以上救,那時候救市沒有意義。而4000點以下必須救。
融資分三級,第一級也是最基礎一級,是股權質押融資,第二級是場內融資,第二級是場外融資。場外融資,普遍1:3、1:5的杠桿,都是很高的,我不認為要救。場內融資有一些杠桿也是過高的。實際上,我們必須防止第一級融資,也就是股票或股權質押融資,出現危機。商業銀行股權質押融資,也有平倉線。那個平倉線到了以后,誰也救不了。
超級監管委員會的做法都是臨時,不建議這么做。
日報:注冊制是否會推遲?
吳曉求:我希望不要推遲,也不應該推遲,因為沒有推遲的理由。這場大的波動,或者說結構性的危機,與我們所要做的改革,毫無關系。是我們的規則設計層面有問題,監管不到位。所以,注冊制還是要按期進行。原計劃今年年底要完成《證券法》的修改,從而為注冊制改革鋪平道路。我認為這樣一個目標不應該變。預計也不會變。
日報:A股下半年走勢將如何?
吳曉求: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讓
市場回歸正常狀態,不要存在人為的暴漲暴跌。無論漲到4500還是3800,都是正常的。我們不要認為漲就是正常的,跌就是不正常的,也不要以為跌是正常的,漲是不正常的。6月底之前,我們認為漲是正常的,跌是不正常的;后來,又認為跌
市場的,漲是不正常的。要進入一個正常的思維。
日報:由觀點認為中國
經濟已經進入L型增長,是否已經見底?
吳曉求:L型是正常的,是很好的。
經濟沒有見底。現在是7%,也許再過兩三年變成6.5%。別指望中國
經濟有一個底,再回到9%、10%,沒有了。增長太快,快到大家有錢了,快到“蹬在別人的洗手池上洗腳”了,這是不行的。實際上,中國
經濟需要一個緩沖。我認為這個很重要。寧愿不要那么快,要平靜下來,回歸一個正常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