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訓練制》帶來的思考
黃德華
在錢江晚報上看到這樣的報道,想當專科醫生,要學到35歲。我們浙江大學醫學院的院長巴德年宣布在2007年將在浙大醫學院附屬醫院中率先開始推行住院醫生訓練制,醫學院學生即使博士畢業,也不能立即成為一名醫生,而是必須在指定的一些基地醫院繼續進行3~5年的學習和訓練,這期間他們不能獨立地對病人進行診斷和負責。只有具備住院醫生訓練經歷,醫學院學生才有資格參加醫生從業資格考試——考取相當于醫生的行醫執照。如果要進一步成為專科醫生,比如心血管內科醫生,還需要再進行3~5年的訓練學習,“兩者相加,這一過程至少需要8年。”以浙大目前最短的7年制學涯計算,那么今后成為一個心血管內科的正式醫生至少需要15年的時間,此時醫生的年齡將是35歲。為什么醫學院學生需要讀這么多年的書?“因為醫學不是普通的本科院校。”巴德年說。在他看來,他培養的最優秀的學生不是教出來的,而是悟出來的。“一個好醫生,要具備好的知識、好的技巧和好的經驗,后兩者無法在書本上學會。需要學生跟隨老師在臨床過程中感受其言傳身教。”
在美國醫學博士畢業還當不了醫生,他必須進入嚴格的住院醫生訓練。而這個制度也將在我國變成現實。我們浙江大學醫學院推行這個改革,將成為我國醫生培養模式的里程碑。她將大大提高我國醫生的質量與倫理道德。今后學人文的學生也可考醫學院,為提高醫生的綜合素質,該校今后不僅其他理、工科的本科生可以投考醫學院,人文學科的學生也將有資格參加考試。目前理、工科的學生本科畢業后可以參加醫學院的考試,成為醫學院的學生繼續學習。2007年醫學院擬向中文、新聞等人文學科的學生開放,前提是他們必須修得足夠的理工科學分。“人文學科對醫生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醫生面對的是人。”巴德年說。“醫患關系的第一要義是醫生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共同與疾病搏斗,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打動患者?這是一門大學問。”
醫學院學生淘汰率高,從2005年開始,浙大醫學院推出8年一貫制,畢業后直接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首期招收50名學生,進校時都是浙大考分最高的學生之一,但一年后的今年,因學習成績、心理因素等,已淘汰了其中的8名。在這8年期間,這些學生至少要邁過四道檻。前4年為基礎學科的學習,醫學院學生分散在理工等其他學院學習化學、生物等各種專業。大一要邁過高中、大學銜接檻;大二要邁過政治、英語等公共課的檻;大四要邁過本科學位檻;拿到學位后進入醫學院二年級,又是一道檻:一門主課不合格就會被淘汰,連補考機會也沒有。這種嚴謹的培養模式是對生命的重視!
如果我們面對的是機器,修不好了最多是報廢;可醫生面對的是生命,誰敢說‘報廢’兩字?所以醫生不僅要有知識、技術、技巧,還要有倫理道德。我從事醫藥代表已經11年了,深深感觸到醫學的難讀和醫生的偉大。因為她們面對的是生命,而生命對每個人來說是最可貴的,每個人的疾病的差異化也非常大,要醫治好每個疾病很不容易。所以醫生是一個行醫濟世的終身學習的職業。
浙江大學的這項改革是偉大的,我衷心祝愿可以成功!我強烈呼吁國家給予他們的回報也要改革,特別是薪酬與福利等,在醫生質量大幅提高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他們的收入,因為他們的投入也在增加。在美國醫生的收入是最高的,當然美國對于那么不顧病人利益的醫生的懲罰也非常嚴厲-誰觸犯,誰就吊銷行醫執照,終身不得行醫。
黃德華認為,作為醫生良伴的醫藥代表也要有嚴格的訓練模式,努力與醫生、藥師一道減除患者的病痛。這樣三位一體的配套訓練,就可以真正的救死扶傷!行醫濟世、采藥濟世與播藥濟世才可以真正意義上讓百姓免除病痛,提高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