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族企業傳承的困境分析
香港中文大學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富不過三代’的現象在亞洲普遍出現,其中本港企業的情況尤其嚴重,即本港家族企業在完成繼承的前八年間,股價平均下跌八成;且無論由子嗣還是外界專業人士繼承,企業的財務表現均難逃大幅倒退。繼承何以成為本港家族財富流失的裂口?同樣的‘敗家宿命’會落在內地家族企業的身上嗎?
一,家族衰落潮恐傷港經濟元氣。
中文大學不久前在香港、臺灣及日本、新加坡選擇了500家上市家族企業,對其過去15年的股價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本港家族企業普遍面臨‘交棒危機’的困擾,繼承變成財富流失的重要環節。中大在分析了38家已發生財富更替的本港企業自1990年至2005年間的股價變動情況之后發現,這些企業在上一代領導人交權后的8年間,剔除其他市場因素(如金融風暴等),股票回報率平均狂瀉八成;直至后任完全接棒,股票回報率才止跌;再往后5年則在低位保持平穩,鮮有重回上升軌。相比之下,新加坡和臺灣的家族企業雖也面臨繼承難題,但其繼承前后的財富‘蒸發’比例為40%,‘敗家率’遠低于本港家族企業。范博宏教授說:‘家族企業在香港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本港很多大型企業均是家族控制。在過去10年間及未來一段時間,這些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崛起的家族企業都將陸續遭遇接棒考驗,而財富轉移的過程,也是這些企業最敏感、脆弱和不穩定的時期。其間發生的企業人事動蕩及財富縮水,會在一定程度上傷及本港經濟元氣。港企繼承失敗五大原因:創辦人擁有無可替代的商譽和人脈,繼承人無法掌握企業傳統管理流程和秘訣,老臣子不服年輕繼承人,缺乏一個周詳的繼承計劃,家族成員爭產。
對于中大所研究的38間本港家族企業的整份名單及具體的股價波動情況,范博宏教授認為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地產等基礎建設有關的行業,而本港家族企業的特殊行業構成恰是造成“敗家率”高企的重要原因。房地產等行業的家族企業不受國際競爭影響,他們的創辦和成長本身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特殊的人脈及商業網絡,即同政府及銀行搞好關系便易辦事,這就不可避免地為日后企業繼承過程所遇到的困難埋下伏筆。范博宏認為:人會老、會死,公司的掌舵人可以把資產傳給兒子,但他本人擁有的聲譽、政治聯系、社會網絡及人脈關系、個人魅力及獨特的生產過程等公司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卻很難直接被子女繼承,老員工未必服繼承人,銀行也未必買賬,于是第二代接手后往往會出現問題。此外,跟第一代創業者相比,第二代所處的時代環境已發生巨變,競爭更加劇烈,市場空白點越來越狹窄,大多數企業很難繼續保持過去的那種高速增長模式。“富爸爸”成功模式的不可復制和難以超越,客觀上也會加深人們對‘二世祖敗家’的印象。相比之下,新加坡和臺灣的家族企業以工業為主,營運流程較房地產主導的香港企業容易處理,下一代較易克服缺乏商業人脈的問題,繼承過程中的財富流失程度也相對較小。
在中大已完成分析研究的38家本港企業中,約58%由家族成員繼承;16%選擇外界專業人士管理并由家族維持控股權;26%完全出售控股權及管理權。盡管這些企業無論是交由子女繼承,還是請外界專業人士打理,其財務表現都難逃大幅倒退,但研究結果亦表明,找外人管理生意的業績仍遠勝在家族中物色繼承人。范博宏教授認為:數據反映出本港過半家族企業無法克服管理方面的弱點,即不肯將公司業務交給專業管理人士打理。如果創辦人沒有兒子,或者兒子能力不行,往往只好拖后交接。這么做的結果只會加劇企業競爭力下降。他還指出:多數家族企業執意在子嗣中尋找合適的接班人,純屬畫地為牢,因為家族成員的可選擇范圍有限,其才能和興趣未必符合企業發展要求;而且,若有多名子女均有意接班,還可能發生糾紛,甚至導致企業分裂。落后的管理理念最終損害的將是企業的長遠價值。某學術研究機構以約5000家丹麥企業在1994年至2002年間的財務表現為基礎,比較由家族成員繼承企業與外人接掌企業有何差異。研究發現,企業由家族成員繼承后,資產營運回報率平均下跌0.1%,即每百萬元資產每年少賺千元;而由外人接掌的企業,資產營運回報率平均上升1.3%,即每百萬元資產每年多賺1.3萬元。驟看之間,上述回報差別似微不足道,但資產總值以百億元計的企業比比皆是;以資產值百萬元為基礎,每年溢利相差萬元,屈指一算,資產值百億元,溢利差距便過億元了。
在內地,家族企業的掌舵人過身后,企業被子嗣分拆,或地方政府參與爭奪產權的例子并不鮮見。另外,由于內地的職業經理人質素及誠信度普遍較低,使得“引進專才”成了很多家族企業想跨而跨不出去的一步。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5年民營經濟在GDP中的比重為49.7%,而家族企業占到民營經濟的95%。未來5-20年將是內地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期,這個最大瓶頸就是接班人瓶頸。本文來自網絡,黃德華約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