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之相反的是清代的曾國藩,培養接班人的標準是:發現優秀人才,用人所長加以重點長期培養,因勢順導,四處開花。左宗棠這個人不懂禮貌,見誰損誰。但曾國藩看中了左宗棠的才氣,有意納入接班人體系,使左宗棠有機會發展,在浙江、福建從平頭百姓做到了閩浙總督。李鴻章最初是曾府里的幕僚,可曾國藩發現了李鴻章所具有的超常洞察力,于是將其納入重點培養對象。在重大事情上,曾國藩常常找李鴻章過來出謀劃策對其進行有意訓練。正是曾國藩竭盡心思的發現、培養,李鴻章才有機會走到大清王朝的高層管理崗位。培養人才是領導的重要職責,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說:“松下首先是生產人,其次才是生產電器”。培養人才,對于被培養人而言是一種激勵,有利于加強下屬的參與管理,將繁瑣的較小的工作交給下屬完成,領導可抽出更多時間從事組織的戰略及策略研究。
因此諸葛亮之敗,敗在定位。《道德經》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能夠成為領導者的人,往往都是能人,是能人往往就會有一種難以抑制的一試身手的念頭,然而,成功的領導者都是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定位的人,都是把握梯子方向的人,而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是最強的人。正如漢高祖所說:談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持運糧道路暢通無阻,我不如蕭何;統帥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任用他們,這就是我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但是遺憾的是,項羽至死也沒有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把失敗的原因歸結于“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項羽是公認的英雄,而劉邦則是公認的成功者。
因此,為領導者應該牢記:不需要做最強者,而要讓最強者為自己工作,不要成為英雄,而要成為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