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授為人類的購物血拼釋疑
為什么購買的喜悅會在瞬間轉化為支付的痛苦?而我們為什么一次又一次重復著這種“快樂并痛著”?近日浙江大學馬慶國教授試圖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解釋腦神經的這種現象,當他在第三屆“長三角高校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協作網”交流會議上發布這一腦神經管理研究前沿的內容時,引起了來自長三角近20所高校與會專家的極大關注。
馬教授認為,人類的大腦也是一個管理學家,在網絡沉迷、性別歧視、風險投資等諸多重要行為中具備了管理學的能力和特長,這種功能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密切相關。他說,主管“購物的快樂感”和“支付的痛苦感”的腦神經分別活躍在大腦的不同區域內,這兩種感受長期被大腦的不同區域記憶并存儲。所以當人在購物時,管理“支付的痛苦感”的腦神經會相對安靜,而主管“購物的快樂感”會非常活躍;當人購物完畢后,情況則完全相反。在各種風險決策中,也是同樣道理。風險越高時,大腦神經會在特定區域內越活躍,讓你意識到這是“險情”,反之,越平穩,越會提供“安全”的信號。
馬教授又舉例分析,比如在醫學上,青少年近視分真假兩種,如果將“假性近視”按照“真性近視”來治療的話,會把可以治愈的眼病變成不能根治的真性近視。我們所知道的“網癮”也分真假兩種,如果家長因為孩子長時期沉迷于網絡就斷定孩子已經形成“網癮”,并對癥下藥的話,就可能會導致問題的惡化。實際研究案例就已經證明,從沉迷網絡到“網癮”還有一定的距離,這個判斷標準就是通過觀察腦神經在其管理“網絡”轄區內的出現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