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跟隨擔任秘書工作的胡喬木回憶說:“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20多年,記得有兩件事是毛主席很難下決心,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軍入朝作戰,一件就是1946年我們準備同國民黨徹底決裂。”這兩次危機中的抉擇都對中國的命運至關重要。
什么是危機?
產生危機的條件:突然發生的;對方未準備的情況下;與生死存亡的重大利益直接相關;形勢很難控制,如果處理不好,肯定產生負面效果;從來沒有見過、掌握不到規律的。
那么,正確地處理危機,有什么風格或者特點呢?
(1)能不能看清形勢——認識水平。
危機到來時,在撲朔迷離的亂象中,在情勢發展不大看得清楚的時候,很難下決心做決策,或者形不成正確的決策。從形勢分析入手思考戰略,是的決策習慣。《論持久戰》是典型。
抗戰爆發,能不能打贏日本,速勝論和亡國論莫衷一是。1938年,在延安與梁漱溟談中國的前途問題。在談到抗日戰爭時,梁漱溟很直率地表示:我對國民黨的抗戰政策很不滿意,對目前的抗戰局勢十分擔憂,對抗戰前途甚感悲觀。說:“梁先生,對中國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觀,應該非常樂觀!中華民族是不會亡的,最終中國必勝,日本必敗,只能是這個結局,別的可能沒有!”接著把《論持久戰》的基本思路,向梁先生作了介紹,重點談了國內、國外,敵、我、友三方面力量的對比,強弱的轉化,戰爭的性質,人民的力量,戰爭發展的幾個階段等。聽講完,梁漱溟非常佩服。
(2)能不能做出選擇——利益權衡。
危機中沒有萬全之策,否則那就不是危機了,要做的是盡量選擇利大于弊的決策。
看清形勢后“我怎么辦?”100%有把握了再下決心往往耽誤時機,哪些利益能暫時犧牲,哪些利益必須維護?必須維護的又要分為付出代價較大的和代價較小的。
1947年,放棄延安,轉戰陜北是典型。弊端是造成的政治影響太大,但是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才有可能換來全局的勝利。
(3)能不能下定決心——決策膽識。
有時候,危機中的決策,真正面臨的困難不是缺乏對事件的了解,也不是缺乏對利益的清醒選擇,甚至也不缺乏對危險結局的判斷和設想,真正的困難在于了解這些以后,是否有承擔風險的能力和膽識,是否能夠在挫折和失敗面前做得起,撐得住。
秋收起義失敗后何去何從?打長沙肯定不行。經過幾次三番的調查研究決定上山,面對那么多反對的聲音,他堅持了這個決策。
(4)能不能應變實施——行動能力。
在危機中實施決策的能力,主要是兩條,一是說服大家,形成共識,共同去做;二是發現形勢有變化,善于并且敢于對決策進行調整。
在戰略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各種情況,那么因地制宜、因時而變,實事求是、機動靈活,及時調整戰略,就顯得非常關鍵。
處理危機最多變的戰略決策——10次調整長征戰略方向。
① 1934年10月出發前:到湘西北和賀龍、蕭克的部隊匯合。
② 黎平會議(12月18日):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區。
③ 遵義會議(1935年1月中旬):川西北,赤化四川。
④ 一渡赤水后(2月7日):云貴川三省邊界地區。
⑤ 二渡赤水后(3月8日):赤化貴州,首先是黔北。
⑥ 四渡赤水后(3月下旬):進軍黔西南。
⑦ 渡金沙江前(4月29日):到川西或川西北。
⑧ 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后(6月16到28日):創建川陜甘蘇區。
⑨ 俄界會議(9月12日):到“與蘇聯接近的地方”創建根據地。
⑩ 榜羅鎮會議(9月27日):終于確定到陜北落腳。
和中國革命一樣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危機,所謂歷史選擇了,就是危機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