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房地產思想做城鎮化是死路一條
這一年多來,凡是聽說那兒有好的城鎮化項目,我便上門學習拜訪,遺憾的是,我敢狂言,中國的城鎮化項目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可以稱之為真正成功的典型。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城鎮化項目,完全是由房地產公司操盤為主,而以地產的思路做城鎮化項目,那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條。
要知道,從商業上講,地產與城鎮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玩法。地產的特點是“周期短,單業態,收益高”,而城鎮化的特點是“周期長,多業態,收益低”,用地產思想做城鎮化,相當于霸王硬上弓,結果可想而知。
中國的大地產公司很清楚這個邏輯,無論是萬科,綠地這些國家隊,還是恒大,龍湖這些民營企業,中國最大的一批房地產公司,他們最近幾年的戰略,就是退縮到一二線市場,與政府聯手玩“高房價,高回報”的游戲,他們非常清楚,地產是政府的支柱,維持一二線城市高房價,那是國家剛需。
到目前為止,為什么沒有看到中國一流房地產公司,有哪一家會去做城鎮化,即使做了,我保證基本是做秀。當然,你可以說萬達做旅游地產不是城鎮化嗎?那我想告訴你,萬達做旅游地產賠了多少錢你知道嗎?
真正做城鎮化項目的,是一批沒有機會在城市中心拿地的中小房地產公司,他們看到了機會,但卻沒有在戰略上懂得城鎮化需要新思路,結果,基本都僵在那兒了。我甚至明確地說,城鎮化項目的一級開發基本上就是個政府的陷阱,誰做誰虧損。
為什么?且聽我分析。
二,住宅操作模式與城鎮化模式完全不同
我們大家都知道典型的住宅操作模式,簡單講,就是“快速周轉模式”,快速拿地,快速建房,快速銷售。這實際上是一種制造業的邏輯,即把“地(產品)”迅速轉化為“商品”,減少庫存,快速變現。
這一游戲的核心是兩個,第一地段,有了好地段,商品自然不怕銷售。第二是資金,好地段自然貴,所以,要有大量資金。幸運的是,這個行業開發了一種銷售模式“預售”,于是開發商可以提前拿到錢,于是住宅就成了一個相對簡單的游戲:地段,地段,還是地段!
住宅的這一套邏輯,在城鎮化項目中幾乎完全不成立:
第一,城鎮化項目基本無法直接做住宅獲利。城里的房子都賣不掉,何況離城幾十公司之外的郊區?
第二,城鎮化項目基本上是長期項目,城鎮化項目少則幾千畝,多則幾萬畝,一個項目動則上百億,一做也許就要五到十年,走快速變現的路是走不通的。所以,多有錢的公司碰到城鎮化項目,都是窮人,別告訴我你有錢!
第三,城鎮化項目的大體量,注定了其中的業態是多元化的,不僅有住宅,重要的是旅游休閑,文化娛樂,養生養老,商業與產業等等,而這些業態的消費主體是城市中產階段,問題是,你如何讓城市中產階段開車一兩個小時跑到這兒來?來了又如何呆得住?這都是住宅項目思想中完全沒有的。
第四,更關鍵的是,如何保障農民的權益?讓他們進工業園?那得有多少工業園!有足夠的服務體系支撐這么多農民就業么?又如何讓以務農為生的農民有足夠的服務技能?
如此等等問題,都回歸到一個基本點,那就是城鎮化項目不再是住宅思維所能夠操作的。要命的是,今天的大部分城鎮化項目,又是由一大批習慣于住宅開發的房地產開發公司主導,我想,這就是今天城鎮化項目見不到到太多亮點的原因。
任何時候,有危就有機,越是危險之處,機會越大,這是商業的鐵律。只是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你得有思想,有戰略眼光。今天,這個思想就是互聯網+。
二:電商城鎮化:互聯網+城鎮化首先是一種金融思想
從戰略上,我想說的是,當城鎮化作為一種國家戰略的時候,任何一家公司首先要做的,首先是思想上的轉型,那就是徹底把玩住宅的那一套思路拋棄掉,認真從城鎮化的趨勢與屬性出發,基于新的消費趨勢與新的市場手段提出新的想法,才會有贏的希望。
正是在這樣的節點,我們需要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城鎮化項目的屬性是什么?如果說住宅是個“快周轉”的制造業邏輯,那么,城鎮化是什么邏輯?
十年前,王石請我為萬科制定十年中長期戰略規劃時,對我說過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刻,他說,無論房地產房地產多么特殊,其本質仍然是市場規律,這是萬科為什么要請我這樣一個門外漢做戰略規劃的原因,萬科要的并不是招數,是正確的入口。
同樣,今天城鎮化的正確入口仍然是市場,只不過今天的消費市場主流已經轉型為電商,請問一下,你坐飛機,住酒店是不是通過網上獲得信息的?請問你的朋友是不是都在微信上?
而如果消費市場已經轉型到互聯網,消費方式是電商的話,那么,“城鎮化+電商”的游戲就不再是個單純的不動產游戲,而是一個“互聯網+”的金融游戲,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資本市場的支持,城鎮化項目基本無解!
試問,沒有資本市場,會有互聯網嗎?會有電商嗎?
三,城鎮化如何“互聯網+”?
我的結論是,城鎮化的本質不再是一場傳統工業革命的重演,而是一場基于互聯網與電商的金融革命。
或者從中國經濟發展階段上講,中國經濟所需要的擴大需求,而中國經濟的嚴重山寨化,急需要迎新,而創新就需要資本市場,要知道,創新是個股權市場,股權市場的真正戰場就是資本市場,而不是銀行借貸。
所以,今天城鎮化的正確思路,應當是從“互聯網+”出發,我稱之為“點睛畫龍模式”,意思是說,我們先把握“需求”這個“睛”,而把握需求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一個基于需求的電商平臺,這就是叫互聯網+。
道理很簡單,今天的消費者需求是存在于互聯網之上的,我們稱之為“大數據(BD)”,如果城鎮化項目不先聚合消費需求這樣一個大數據,那么,你的項目就等于是庫存,建多少都是無效的!
有了需求的電商平臺,那么旅游地產也好,休閑養生地產也好,或是文化地產或商業地產,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這個電商平臺上到新三板,擁有了股權的資本平臺,就能夠通過坐市商,以及眾籌,從投等互聯網金融的玩法來解決投資問題。
這就是我提出的“電商城鎮化”的模型:用做電商平臺(或者對接公共的電商平臺)聚合需求與人氣(比如我創立的電商人才部落海星會,電商平臺“部落圈”就聚合了幾十萬人),基于人的需求做O2O的消費服務體系,以及電商創業園。
有人氣,有錢賺,讓年青人成為消費與產業主角,我覺得,這是一切城鎮化項目的起點。
四,新三板是給你的出路,股市大漲是給你的機會,不懂這個游戲的地產公司!
中國的這一輪資本市場會持續多長時間?有人說是一年,有人說兩年,最近兩天,我接觸了一些證券方面的朋友,其中有人朋友給了我一個驚人的結論:至少三年!
當時我被這結論驚呆了,于是問為什么?
他的回答是,這一輪的資本市場是為中國經濟調整而來的,中國目前的大企業大多在產能過剩的行業,指望他們支撐中國經濟完全不可能,出路何在?出路在于通過基于互聯網創業與創新,來激發龐大的中產階級消費需求。
他預料,一大批企業會因此死掉,特別是那些產能過剩的大企業,基本沒有多少存在的理由,一些沒有競爭的中型企業也會死掉,相反,而一大批新興的企業會誕生,如何支持這些新興企業,資本市場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使命。
或者說,那些是撐,中國政府也會把這輪股市撐上三年,讓新興企業贏得資本市場的支持,而新三板,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平臺,因為只有新三板,才會把觸角深入到中小型創新企業,讓資本市場支撐需求創新。
而城鎮化,就是對接中國城市中產階級需求轉型最巨大的市場,問題是,房地產公司把城鎮化變成了房地產,于是資本市場就把房地產排除在上市之外,現在國家有明確規定,地產公司一概不得上市。
怪政府嗎?NO,我覺得這恰恰是最大的機會,那就是地產公司的輕資產機會,只是這一次需要新的合作,那就是基于客戶需求做電商平臺,然后把電商平臺上到新三板,然后反向的通過資本市場的增發或并購,解決城鎮化所需要的資本投入,以及消費者為中心的服務體系建立。
有人也許會說,房地產公司做電商?談何容易!是的,不容易,幸運的是,今天的移動電商正在進入小眾化的細分垂直市場,云基礎平臺降低了創業的投入,就基本的投入來說,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從設立到上市,也就一千來萬就可以做到。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從三四年前,就開始轉型做電商,我的專著《電商戰略之電商2.0》紀錄了我的摸索與實踐,我們的電商公司也即將登陸新三板。
一句話,把城鎮化與電商結合,通過“互聯網+地產O2O”登陸新三板,這幾乎是中小型企業做城鎮化項目的唯一解決方案,新三板是出路,股市大漲是機會,只有創新才是出路,你參與還是不參與,變革,都即將發生!
作者:費汝祥
課程、特訓營、顧問和投融資業務咨詢,請聯系:
電話:010-64495082
手機:15011006695;
業務助理QQ:2417702459
業務助理微信:fengpengcheng-hh
E-mail:uibe_zbyy@sina.com
新浪/騰訊微博:資本運營專家馮鵬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