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雙11,海爾總體銷量超過11億穩居大家電行業第一名。15年過去,海爾從傳統制造業,成功轉型“互聯網+”企業。它是如何成功的?
文丨羅美
24小時,可以創造多大的價值?
如果你是廣告業務員,或許可以談個百萬的單子;如果你是發單員,可以分發很多宣傳單;如果你是一個家庭主婦,被柴米油鹽醬醋茶填滿。
這天,雙十一,海爾家電卻賣了11億,勇奪今年大家電行業第一名,這是海爾繼成功轉型互聯網15年后,再一次奪冠。14分鐘送貨到家,也是海爾集團旗下日日順公司創下的最快速度。
大船難掉頭,小船調頭即死。從傳統制造業,到互聯網+企業,海爾是如何成功的?
與用戶互動定制專屬冰箱
商業世界的每一刻都不會重演。下一個比爾·蓋茨不回再開發操作系統,下一個馬克·扎克伯格不會去創建社交網絡。
創新是企業的源動力,互聯網時代這條法則依舊受用。
31年前,劣質產品橫行,張瑞敏接收手海爾時,他親自掄起榔頭砸不合格冰箱,重塑工人對產品質量認知。現在,海爾將產品賣到美國、歐洲等國家,全世界使用都海爾的產品。
那么互聯網時代,海爾又是如何做到以用戶為中心?
張瑞敏決定:由內而外,脫胎換骨。
海爾建立起互聯工廠體系,打造出七個互聯工廠的引領樣板,包括五個整機工廠、兩個模塊化工廠。全球用戶能隨時隨地,通過自己的移動終端,定制自己心儀的產品,并通過定制的全流程可視化實現最佳體驗。
海爾認為,這種與用戶的交互式體驗會讓用戶感受到專屬的信任感,并由此體驗到溫暖,讓購買的產品不再冷冰冰。
一位鄭州書畫協會的孫女士,非常興奮的說到:“真的很幸運能被海爾從那么多粉絲中選中,讓我有機會自己設計一臺屬于自己的個性冰箱,我從事藝術這么多年,還從來沒想到自己喜歡的山水畫能制作到冰箱上,更讓我詫異的是互聯工廠接單后,冰箱所有的生產過程自己都能夠通過網絡全程查看,真的是挺出乎意料的!今天收到產品非常的滿意。
“我們始終都在關注和鏈接兩種人:員工和用戶。”張瑞敏告訴記者。
這句話道理并不深奧,任何發展好的企業均這么考慮。但是,海爾卻落到實處。或許這就是海爾獲得雙十一大家電第一名的密碼之一。
“七訂”創下14分記錄
今天,這個企業短兵相接激烈競爭的市場,單靠思想取勝機會渺茫。市場像一塊有限的餅,當你不能勇猛地切得比別人更大時,你就開始落后,最后甚至出局。
這是企業的宿命,張瑞敏很清楚。尤其在互聯網時代,企業轉型過程中,如果只是盯到“有”,局限于此消彼長的游戲,很不高明。
因此,當大多數企業還徘徊于是否轉型互聯網時,海爾已經建立了網上商城,入住京東和天貓,并瞄準馬云物流軟肋,攜手阿里共同成立日日順物流公司,開拓物流藍海市場。
一個回歸實體,一個走向虛擬,當馬云與行業翹楚張瑞敏相遇,又同是布局強者,注定發生驚天動地的故事。
日日順前期有一個宣傳,叫“七定”配送模式(即定單、定人、定車、定點、定線、定時、定戶)與馬云的理念不謀而合。
今年雙十一,馬云最擔心的是物流。每年雙十一,都堪稱是物流企業最繁忙的春運,也是雙十一最薄弱的環節之一。
借著“互聯網+”的風口,國內各物流公司紛紛把“物流+互聯網”作為迎接大考的備考方案,包括增加派送人員、增加臨時派送車輛等。但這些都是站在企業視角的自娛自樂,用戶的真實需求成為盲區。
與之不同的是,國內大件物流專業品牌日日順別出心裁,開啟了一套立足用戶、為用戶減負的“互聯網-”模式,其刪繁就簡、送裝同步的全新運營思路在雙11當天就為用戶創造了無數驚喜。
比如,北京的屈先生在天貓下單,僅過了14分鐘,日日順服務兵就已經送裝完畢,這不僅創造了全新的行業記錄,也讓用戶享受到了不一樣的購物體驗。
目前,日日順在全國擁有15個發運基地、100個物流配送中心,倉庫總面積超過500萬平方米,全國無盲區覆蓋,做到“進村入戶,無處不達”。為提升服務質量,日日順為所有送裝人員準備爬樓機器人和統一服裝鞋套,培訓送裝人員雙開門冰箱拆卸安裝技能。
除硬實力外,日日順還探索出了車小微這種輕資產的社會化平臺運作模式,目前已經吸引了9萬輛車小微的加入,實現“網購訂單下到哪里,物流配送跟到哪里”的用戶全流程最佳體驗。
物流的布局,真正實現海爾員工與用戶的零距離,為成功轉型互聯網+企業邁出了一大步。
創客小微平臺生態圈
但是,在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只有一條準則:能不能使你的生態系統中各方都受益?
2013 年下半年,海爾提出新型項目組織結構名詞,“小微”。指的是在海爾的創業平臺上生長出來的創業公司。小微有兩種,一種是從零開始建立一個產品線的“創客小微”;另一種是來自相對成熟的產品線,被稱作“轉型小微”。海爾計劃每年以投資入股的方式,幫助孵化 1000 個項目。
雞蛋從內打破是生命,從外打破是毀滅。如何讓每個生命都茁壯成長,不僅需要0到1的創造,也需要1到N的迭代。
現在海爾只有三類人:平臺主、小微主、創客。小微主和創客實際上是合二為一的,創客在小微公司中持有股份,大家共同去發現市場。比如周云杰(海爾輪值總裁) 就是大平臺主,我考核他的標準是:你這個平臺是不是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小微企業?這些小微企業中有多少能形成爆點?他也不像過去那樣直接告訴人家你該怎么干,而是維護創業平臺、提供創業引導、服務創客小微。
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浪潮下,海爾提供了另一種可能:通過搭建創新平臺,提供機制、資源和資金,而這些都是創業不可缺少、求之不得的能量。
在企業解構的“操盤手”張瑞敏看來,海爾集團正慢慢演變成一個“生態圈”,一個“生態系統”。
過去,海爾是一個如“航母”般生硬的組織,是緊耦合結構,只要壞一個齒輪或螺絲,就趴窩了;現在,它是松耦合結構,一兩百塊并聯體,死了5塊,其他生長茂盛,還有新生力量。
這就是互聯網神奇之所在。對于想把傳統企業變成互聯網企業的企業家來講,那么你是水,互聯網是乳,“互聯網+”就是水乳交融。
或許,這才是海爾成功轉型互聯網+的密碼。
來源:商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