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P2P平臺大量涌現,行業競爭愈演愈烈,不斷上演“撕逼大戰”。隨著競爭加劇優質資產愈加難覓,再加上同質化的P2P運營模式,想要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創新模式,開辟產業細分的巨大市場空間,這樣即使未來“風”走了,也不至于摔下來。
一、消費金融——將是P2P發展新的藍海
消費金融是一種基于以消費為目的的消費貸款因其風控好,壞賬率低,從而被行業普遍看好。與傳統P2P相比,個人消費金融具有單筆授信額度小、審批速度快、無需抵押擔保、服務方式靈活、貸款期限短等獨特優勢。
P2P做消費金融最大的優勢是資金,劣勢當然是離消費者比較遠。消費金融市場最核心的競爭點就在于消費場景,也就是和線下商家打通的能力。筆者認為,消費金融最高境界就是囊括吃穿住行各方面的金融閉環,客戶可以用投資資金在平臺內享受和消費相關的所有金融服務,隨著P2P和O2O行業深度融合,消費金融領域發展空間巨大,前景可期。
以美國的P2P平臺SoFi為例,據了解,這家平臺已經拿到2億D輪融資,其以學生貸為主,它有針對學生貸款再融資的業務,申請學生貸款再融資業務后申請貸款買房的,平臺會有利率折扣等,此外還有MBA貸款業務等,其都針對學生具體需求,依據場景設置,中國的P2P平臺或許可以借鑒,消費金融將是P2P行業一片新的藍海。
二、供應鏈金融——未來P2P大勢所趨
關于供應鏈金融可能多數人都覺得比較抽象,很難理解,筆者就拿前幾天看到的一位業內人士講一個故事來給大家進行闡述。
在一個偏遠的小鎮上,很多人都欠了債。這天來了一個外地人,來到一家飯館,拿出1000塊錢,說要吃頓飯。飯店老板隨即馬上把1000塊還了肉店老板的肉錢,肉店老板又拿這1000塊還了養殖場的豬錢,養殖場老板又還了飼料廠的1000塊飼料錢,飼料廠老板又拿錢還了飯店老板的1000塊飯錢。這時,外地人說有事要馬上走,不吃了,又把錢拿走了。在故事的最后,沒有人掏一分錢出來,但是所有的人債都還清了,這就是資金的流動特性和金融服務的價值所在。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就是一個經典的供應鏈金融的應用場景。
其實,從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傳統服務機構來看,主要有三類:商業銀行、保理公司和核心企業自營。但是,現實中,商業銀行一般只盯著大企業看,根本無暇顧及小的企業,另外,銀行審批手續繁瑣。保理公司也因為資金來源受限,很難在這塊做大做強。反倒是P2P我們都知道,P2P融資端具有速度快、效率高、能力強、成本低等諸多優勢,這點和供應鏈金融服務不謀而合。另外,P2P網貸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新一輪的角逐,從以往拼流量的時代進入到拼資產端的時代,供應鏈金融成為炙手可熱的轉型方向。尤其是在GDP破“7”社會整體資產收益率下滑,高收益資產消失的時代背景下,供應鏈金融或許是2015年P2P行業非常重要的方向,它可能會成為未來P2P行業中占比最大的細分領域。在北京前十名的平臺中,除了專注做個人信用貸款的幾家平臺,幾乎所有平臺今年都會有相關的供應鏈金融隊伍推出,這是毫無疑問的一個趨勢。
三、社交金融——將成為P2P的下一片金礦
目前,通過P2P平臺借貸或者投資,除了關心成本和收益,不信任無疑是阻礙P2P平臺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國內信用體制不太完善的情況下,貸款人怕貸款過程太復雜錯過用錢的時機,投資者怕違約。換個角度,如果大家都在一個圈子里,相互了解,或者借貸雙方僅僅通過各自熟悉的朋友就能建立聯系,用戶是否會放心得多?順著這個邏輯,社交金融概念應運而生。
還是以美國的P2P平臺SoFi為例其借助學校社交網絡,將社交和金融結合在一起,進軍學生貸款市場。SoFi平臺上資金的出借人是名校的校友們,在借錢給學弟學妹的同時,他們還可以給這些學弟學妹提供事業、工作上的咨詢和幫助。據筆者了解,社交金融在國內平臺已初現雛形,如,阿里集團的支付寶“到位”、平安集團的“壹錢包”等。
筆者認為,社交金融主要是熟人間的借貸模式,相對于傳統的P2P來說,對熟人的經濟能力,還款能力都有一個基本的掌控,熟人之間的知根知底是借貸安全可靠的有效保證。同時與P2P模式相比,平臺節省了大量費用,使借款人付出的利率更低,出借人獲得利率更高。社交金融可以有效改進互聯網金融風險大的問題,社交金融將成為P2P的下一片金礦。
四、文化金融——P2P新的發展藍圖
“文化+金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自2010年,中央宣傳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文化產權交易市場被更多的人熟知,文化產業進入蓬勃發展期,但是,僅僅通過文化交易所已經不能滿足許多文化產權市場的交易需求,尤其是投融資需求并不能得到滿足,所以文化+金融應運而生。
整體來看,目前P2P行業與文化產權結合的平臺不在少數,但是模式多樣,比較典型的兩種是,一、獨立開展文化產權的質押、抵押業務。二、與文交所、拍賣行等合作開展文化產權業務。相對來說,筆者傾向于第二種方式。
第一種模式,獨立開展文化產權質押、抵押業務。平臺需要自己開發業務,并對相關藏品進行審核,這需要平臺具有較高的藏品鑒定能力。事實上,一般平臺多為風控、IT、金融專業型的人才,把藏品、審核、鑒定攬入自己手中,勢必要儲備相關方面專業人才,這樣不僅增加了平臺運營成本、同時也會增加平臺風險。
另一種模式是藝術品抵押貸款。而此類業務為避免平臺或擔保公司不專業性導致藝術品鑒定風險,一般選擇與文化產權交易所合作。如北京的某P2P平臺,與文交所合作開展郵幣卡質押模式,該方式下,平臺一般將風控交給文交所等更專業的第三方進行審核,合作機構對郵幣卡等質押物進行價值判斷,并對其進行管理,同時,大多數合作機構還承擔相關藏品的變現,從而減少了平臺的審貸及管理壓力;但平臺需嚴格審核合作機構的風控能力;另一方面,借助于更專業的文交所、典當行、拍賣行等機構,可以增加平臺的公信力,增加投資人投標信心。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搭乘政策春風,發展潛力巨大。在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文化產業融資需求也越來越大,切入文化產權融資的垂直細分領域,將成為P2P新的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