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資本市場風云突變,瘋牛成了病牛,“神創板”成了“神經板”。主板從年內最高點5178.19點跌止7月7日收盤3727.12點,跌幅為28.81%。新三板做市指數從年內最高點2673.17點跌至7月7日收盤1221.29點,跌幅為54.32%。
但主板近期的救市措施是如火如荼層出不窮,全民動員、舉國操心。可看看我們新三板,真成了“小三板”,跌幅不可謂不深,不可謂不慘,竟然無人關心、無人問津,成了被決策層遺忘的角落。
筆者個人認為,目前的新三板可能還不是最困難最低谷時期,暴風沒等刮來,暴雨卻要來臨。面對困境,我們應當靜下心來理性思考、未雨綢繆,主動抵御即將到來的暴雨,擁抱暴雨過后的彩虹。
以下全部觀點,均為個人淺見,是筆者從一個新三板二級市場交易者的角度出發的,歡迎斧正。
我的反省
“對政策利好預期太樂觀
隨著去年8月25日做市交易制度的正式推出,新三板發展迎來了歷史性的利好,接踵而來是今年3月18日兩大指數的順利上線。于是大家就透過早期部分主管領導在不同場合的發言得出了新三板還有諸多重大利好,并預期分層、做市商擴容、公募進場、轉板、降門檻、競價交易都將逐一落地。筆者也犯了這急功近利的錯誤,也于年初在媒體上提出了“新三板是繼中國房地產后的又一財富金礦”概念。
可不曾想,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我們對新三板的一致看好預期帶來了新三板交易的直沖云霄,但這種大躍進式的發展反倒讓主管部門暫停了利好的兌現,于是利好成空,南柯一夢。
“對企業估值預期過高
在去年中期,我們從二級市場上基本以10倍市盈率為參考標準購買協議轉讓股。到了春節前市盈率漲到15倍,春節后升到20倍,3月18日后已到了30倍了,4月初都要到40倍市盈率才能在二級市場上買到協議轉讓股。
做市股更加瘋狂,從去年8月25日20倍已瘋漲到與中小板、神創板平起平坐了。記得從去年8月25日起,剛開始的幾批做市股,我們是以做市庫存價的2倍作為做市開盤價參考。到了今年3、4月份基本上是以做市庫存價的4倍作為開盤參考。可現在能以做市庫存價的1.5倍開盤都算是牛股,更有甚者跌破做市庫存價。
正是因為估值如火箭般上竄,帶來了新三板的暫時虛假繁榮,也導致了刺破泡沫后的陣痛。
“一二級市場發展太不協調
根據主管部門的表述,新三板市場流動性差,不是因為需求少了,而是因為供給少了,所以全力以赴增加掛牌企業數量。股轉系統數據顯示,止7月3日新三板掛牌企業2658家,即將超越主板,可喜可賀。
可關于新三板合格投資者人數,網上沒查到當前確切數據,只顯示在5月底接近80000戶。有人在群里說有近10萬了,就以10萬計算,10萬個合格投資者要搞活2658家掛牌企業,平均不到40個合格投資者對應一家企業,我們投資者任重而道遠,壓力山大呀。
“重機構輕個人
如果新三板真是“小三板”,那在很多“小三”眼里,機構是金主,散戶就是路邊乞丐。管理層說新三板要發展成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我就不知道了,這里的機構是僅指證監會備案的機構,還是包括營業執照上顯示超過500萬元的企業。同時很多掛牌企業非機構不接待,我致電眾多家企業,對方首先問的是“你是機構還是個人”。
不過在此我要鄭重地提醒一下諸位,煩請大家每天去看股轉公司披露的交易公開信息和行情信息,有沒有機構會出現在了貴企業的買方,應當會發現90%以上的市場交易是出自散戶之手。也就是說現在每天僅剩的幾個億的交易量還是我們這些散戶在“為國護盤”。沒了我們這些可憐又可愛的散戶,說不定每天連打醬油的人都沒有,早成一潭死水了。
市場各方急需自律
“媒體不能只歌功頌德
筆者在群里曾明確說過,證監會及股轉公司推出新三板為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和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這是豐功偉德,需要歌頌。但我們有一些媒體及媒體人只會歌功頌德,描寫新三板的太平盛景,而忽視甚至無視新三板的囚籠困境。所以筆者在此懇請媒體,錦上添花的要多宣傳,雪中送炭更應呼吁,你們不僅要做決策層的傳聲機,更要做市場的民意表,報喜也要報憂。
“做市商不能出工不出力
近日有做市公司董秘在微信中跟我說道,他們在查看半年報股東名冊時,發現有一家做市商竟然拋售了大部分前期低價獲得的做市庫存股。無獨有偶,這兩天我也在群里發現,有公司反映有做市商拋售低價做市庫存股。近期我們經常可發現有的做市股,上面掛幾萬股賣單,下面卻史只掛幾千股買單。還有更多的僵尸做市股,上面只掛一個賣價2000股,下面也只掛一個買價2000股。在競價交易沒推出來之前,管理層可是寄予做市交易眾多厚望,也寄予做市券商企業價格發現者的重任。企業為了公司做市,也讓出了較大的利益,但有些做市券商,你們能否出工也出力,主動挑起交易重擔呢。
“低價股東不拋售
近期新三板市場的低迷,主要原因是估值的回歸,但另外一個主要因素就是低價股東的大量拋售。我不反對老股東出售股票,因為老股東不賣,我們就無法買,也就形不成交易量、分散性和流通性。但我堅決反對大量拋售,特別是近期市場低迷時拋售。低價股東主要指企業掛牌前的原始股東,成本都在一塊甚至兩三毛錢,同時也包括掛牌后低價增發的參與者。這些低價股東其實都是與企業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關系戶,呼吁企業主動與這些低價股東聯系,建議近期不拋售。
“散戶不故意做低股價
這正是前面提到的“重機構輕個人”導致的后果,由于前期種種原因,個別散戶與企業有了不愉快的經歷,所以散戶利用協議轉讓的交易漏洞,故意在尾盤時將公司股價對敲至低價,甚至1分錢收盤。還有個別散戶,為了達到低價收取籌碼的目的,故意將股價對敲至1分錢,導致跌幅近100%。在此,筆者懇請各位散戶同仁,在危難時刻,拋棄以前的恩怨,放棄心中私利,扶大廈之將傾,救三板于水火。
三板急需自救
“共同呼吁管理層出臺4大利好的征詢意見稿
股轉系統的多位領導已在不同場合承諾年底前推出分層、做市商擴容、轉板及公募進場,我們感謝股轉領導們的表態,更堅信股轉領導們會言出必行。由于領導們給出的期限都是年底前,有人開玩笑說,這都是在準備年貨的節奏啊。但現在離年底還有半年的時間,口頭上的遠期支票怕是救不了新三板當前的急。
在此,筆者不強股轉領導所難,要求利好提前落地。我們也知道出臺任何一個新政策都需要思前想后、權衡了再三、考慮周全,但能不能先出臺個征詢意見稿,既給予脆弱的市場以信心和明確信號,也給予新三板業界獻策獻計的機會。所以我們特別是媒體及業界,應當通過不同渠道,共同呼吁股轉系統體恤民情,關心民意,順從民心,先推出至少其中一個利好政策的征詢意見稿。
“重視二級市場
管理層不能厚一級市場薄二級市場,筆者曾經在群里開玩笑說過,若沒有二級市場,交易所就只能叫股權登記中心。有人接道,那新三板就只能叫中小企業股份登記系統,也有人接叫股不轉系統,這都是戲話,但千萬別成真了。一個正常的交易所,必須是企業掛牌和二級市場交易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齊頭并進,才能和諧發展共同繁榮。
另外筆者在前期一篇文中結尾曾寫道:“中介商要尊重市場,企業要呵護市場,定增這要維護市場,一個脫離市場的增發,必定會失敗。一個藐視市場的企業,必定會被市場所拋棄。”
“企業要有市值管理意識
市值管理是一個泊來品,也是近幾年才在主板流行開的,市值管理在我們新三板同樣重要。我們不期望新三板企業立即就著手市值管理,但至少我們企業要有這種意識。我們不一定要強求大股東增持,因為很多企業主本來就把全部身家投到初創企業了,也無能力去用現金增持。當然若能像伯朗特尹董事長這樣明確增持,我們自然要點贊,無法增持我們也可理解。
同時我們至少要保證主要股東不拋售,筆者不反對企業股東適量減持,但反對在二級市場直接拋售。另外若企業確實出于做市或其他目的,需要大宗老股轉讓,筆者建議企業應合理安排,集中在一、二天完成全部交易,這樣不至于影響企業在二級市場的價格中樞。同時強烈建議,交易操盤手應在每天兩點半之前完成大宗老股轉讓,讓市場價格在兩點半之后回復到正常,因為收盤價是以兩點半之后的成交均價來確認的。
筆者近期買的一支協議股,增發價6元,市場價7元左右,其前期連續多日以2.5元進行大宗老股轉讓。每次老股轉讓后的當天尾盤,我特意設6.88元的1000股買單,可企業就是不理睬我,看樣子是舍得以2.5元大宗交易,不舍得6.88元賣1千。本來可以收在6.88元的,最后多日收盤價是2.5元,目前已影響到其二級市場價格向6元靠攏了。當然維護正常的收盤價,只是市值管理最淺顯的功能。
“散戶暫停信訪
據了解,在今年的四月份做市指數創最高點位前后,有不少散戶不幸成了高位股價的接盤俠,在指數破位下行后,損失巨大。其中有投資者通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向上級主管部門進行了郵件、信件和電話上訪。對于這些投資者的信訪,我能理解更不反對。但我們要知道主管部門在所有決策面前,壓倒一切的原則就是“維穩”,社會穩定高于一切。所以主管部門在大量信訪面前不會銳意進取、優化改革,而是更加謹小慎微、減慢步伐。這樣導致一個惡性循環,虧損→信訪→市場化停滯→指數下跌→更加虧損→繼續信訪。
筆者猜測主管部門的利好不敢輕易推出,肯定也有這方面的顧慮。所以筆者也在此呼吁,前期已虧損的散戶,木已成舟,信訪是換不回損失了。當年的南航權證,一夜間讓多少財富化為灰燼,我就是其中不幸的一員,后來也有人信訪,但我沒聽說誰討回了損失。我們只能吸取投資教訓,重頭再來,所以暫停信訪,讓主管部門放手改革,蛋糕大了,一切就像灰太狼常說的“我一定會回來的”。
我的四點希望
“相信國家高層對新三板的長期政策不會變
媒體不是常說,新三板是國務院批準的交易場所,是“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創新,這些我相信不只是口號,也必將是長久之國策,我們要堅信。
“相信主管部門會兌現承諾
我們要相信證監會、股轉系統關于年底分層、做市商擴容、轉板及公募進場,以及未來的降低門檻、競價交易等諸多利好承諾都會逐一落地。
“相信掛牌企業的發展潛力
我們要相信在新三板政策不斷完善的作用下,我們的掛牌企業一定會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迅猛發展,再創偉業,也一定會有像阿里巴巴這樣世界級偉大企業在新三板誕生。
“相信新三板是財富金礦
我個人還是堅信我之前的“新三板或是繼中國房地產之后的又一財富金礦”概念,我堅信新三板終究會成為新神板,只是沒有之前預計得快而已。筆者可以坦誠地講,我一直全倉新三板,期間只調換持股結構,因為我想要陪新三板共成長,更想享新三板金礦一杯羹。
新三板興亡,每個新三板參與人員皆有責,我們要勤于自省、嚴于自律、勇于自救、敢于自信,共繪我們新三板美好的藍圖,最終實現我們資本和財富的“中國夢”。
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統計數據,截至2012年底,14.8%的企業存活期不到1年,28.8%的企業存活期不到2年,近一半(49.3%)企業的存活期不到4年。
我們手頭沒有最新數據,但我們預測,在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2015年,中國企業的存活率不會高于這個數據。
即便是拿到融資的企業,易凱資本王冉也提出“警惕C輪死”,預測90%企業會死在C輪。很多企業會走上“一年發家,二年發財,三年倒閉”之路。
我們不去逐一分析,每家創業企業具體的死因。但是,影響創業企業生死存亡的,肯定有合伙人股權。
我們選擇合伙人股權作為討論點因為“三性”:
重要性。我們認為,創業企業的基礎,一是合伙人,二是股權。歸根到底,是合伙人股權。它基本奠定了一家創業企業的基因;
不可逆性。創業企業的產品出點問題,可以通過快速迭代解決。技術或運營出點問題,影響的是公司短期發展。但是,如果合伙人股權出問題呢?經常是不可逆的“車毀人亡”。開局稀里糊涂,難治;
普遍性。在過去,創業者一人包打天下,不需要考慮合伙人股權問題。但是,我們已經進入了合伙創業的新時代,合伙創業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成功企業的標配。但是,對于合伙人股權這個新課題,中國很多創業老手和新手都缺乏基本的認知。
二、統計數據
在我們服務創業企業的過程中,我們見過形形色色的合伙人股權故事,也幫創業企業處理過形形色色的合伙人股權事故。基于項目經驗,我們梳理了導致合伙人股權糾紛的“十大坑”。
專注互聯網公司數據研究的IT桔子據此開發了一套企業股權健康體檢工具。該工具上線后,創業者們紛紛都來“測一把”,3天內共有2134位創業者為自己公司做了股權體檢。基于收集的統計數據,我們準備了本調研報告。
以下是我們的問卷與IT桔子收集到的創業企業股權體檢數據:
三、數據分析
基于這些一手數據,我們對企業股權體檢結果逐一分析如下,供創始人做合伙人股權架構設計或投資人判斷投資項目時參考:
(1)創業團隊是否有大家信服明確的老大?
企業的股權架構設計,核心是老大的股權設計。老大不清晰,企業股權沒法分配。創業企業,要么一開始就有清晰明確的老大,要么磨合出一個老大。很多公司的股權戰爭,緣于老大不清晰。比如,真功夫。
企業有清晰明確的老大,并不必然代表專制。蘋果、微軟、Google、BAT、小米……這些互聯網企業都有清晰明確的老大。老大不控股時,這些企業都通過AB股計劃、事業合伙人制等確保老大對公司的控制力。創業團隊的決策機制,可以民主協商,但意見分歧時必須集中決策,一錘定音。
在公司的股東會與董事會層面,老大只有對公司有控制,公司才有主人,才不會淪為賭徒手里不斷轉售的紙牌。老大在底層運營層面適度失控,公司才能走出老大的短板與局限性。有些聲稱試驗失控的創始人,也未必敢在公司股權層面冒險失控。
根據統計數據,有13.5%的企業沒有明確老大。這可能會影響到這些企業的決策效率,甚至引發創業團隊內部的股權戰爭。
(2)創業團隊是否有合伙人?
在過去,很多創始人是一人包打天下。
在現在,新東方三駕馬車、騰訊五虎、阿里巴巴十八羅漢……我們已經進入了合伙創業的新時代。創始人單打獨斗心力難支,合伙人并肩兵團作戰共進退才能勝出。創始人需要尋找在產品、技術、運營或其它重要領域可以獨當一面的同盟軍。
“初創企業合伙人的重要性勝過風口的商業模式”,并不為過。在實踐中,有很多創業者問如何做「員工」股權激勵,但很少有創業者問如何做「合伙人」股權設計。
即便有些創業者意識到合伙人的重要性,但你見到他們公司的股權架構時就會發現,上邊還是慈禧,下邊還是義和團。他們認為的重要合伙人,很少持股。
合伙創業,合伙人既要有軟的交情,也要有硬的利益,才能長遠。只講交情不講利益,或只講利益不講交情,都是耍流氓。
根據統計數據,參與體檢的有17.71%創業企業都只有光桿司令創始人,沒有合伙人。創業路上,你們想一個人爬雪山過草地嗎?
(3)創業團隊是否完全按出資比例分配股權?
如果把創業看成一場遠距離拉力賽,賽車手最后可以勝出的原因,至少包括跑道的選擇、賽車手的素質與跑車的性能。跑車賴以啟動的那桶汽油,肯定不是勝出的唯一重要因素。創業企業合伙人的早期出資,就好比是那桶汽油。
在過去,如果公司啟動資金是100萬,出資70萬的股東即便不參與創業,占股70%是常識;在現在,只出錢不干活的股東“掏大錢、占小股”已經成為常識。在過去,股東分股權的核心甚至唯一依據是“出多少錢”,「錢」是最大變量。在現在,「人」是股權分配的最大變量。
我們見到,很多創業企業的股權分配,都是“時間的錯位”:根據創業團隊當下的貢獻,去分配公司未來的利益。創業初期,不好評估各自貢獻,創業團隊的早期出資就成了評估團隊貢獻的核心指標。這導致有錢但缺乏創業能力與創業心態的合伙人成了公司大股東,有創業能力與創業心態、但資金不足的合伙人成了創業小伙伴。我們建議,全職核心合伙人團隊的股權分為資金股與人力股,資金股占小頭,人力股要占大頭。
人力股要和創業團隊四年全職的服務期限掛鉤,分期成熟。對于創業團隊出資合計不超過100萬的,我們建議,資金股合計不超過20%。
根據統計數據,近一半(43.11%)參與體檢的創業企業都完全按照出資比例分配股權。按照出資比例分配股權,這可以是一個結果,但慎重將團隊成員出資當成決定股權分配數量的依據。
對于剩下的近一半(56.89%)不是按照出資比例分配股權的創業企業,公司得有其它決定合伙人股權分配數量的公平合理依據。比如,以往工作履歷、對創業項目未來的參與度與貢獻度、承擔的創業風險等。
(4)創業團隊是否簽署了合伙人股權分配協議?
創業團隊股權的一些進入機制(激勵股權預留、股權比例與出資比例不一致等)與退出機制(分期成熟、回購等),很難寫進工商局推薦使用的標準模板公司章程。因此,我們建議,創業團隊就股權的進入機制與退出機制單獨簽署合伙人股權分配協議。
根據統計數據,高達40.07%參與體檢的創業企業都沒有簽署股權分配協議。對于這些企業,你們回去翻翻你們的公司章程,知道合伙人如何進入退出嗎?
(5)創業合伙人是否有退出機制?
合伙人股權戰爭最大的導火索之一,是完全沒有退出機制。比如,有的合伙人早期出資5萬,持有公司30%股權。干滿6個月就由于與團隊不和主動離職了,或由于不勝任、健康原因或家庭變故等被動離職了。
離職后,退出合伙人堅決不同意退股,理由很充分:(1)《公司法》沒規定,股東離職得退股;(2)公司章程沒有約定;(3)股東之間也沒簽過任何其他協議約定,甚至沒就退出機制做過任何溝通;(4)他出過錢,也階段性參與了創業。
其他合伙人認為不回購股權,既不公平也不合情不合理,但由于事先沒有約定合伙人的退出機制,對合法回購退出合伙人的股權束手無策。
對于類似情形,我們通常建議,
(1)在企業初創期,合伙人的股權分為資金股與人力股,資金股占小頭(通常占10-20%之間),人力股占大頭(80%-90%之間),人力股至少要和四年服務期限掛鉤,甚至核心業績指標掛鉤;
(2)如果合伙人離職,資金股與已經成熟的人力股,離職合伙人可以兌現,但未成熟的人力股應當被回購;
(3)鑒于咱們中國人“談利益,傷感情”的觀念,我們建議,合伙人之間首先就退出機制的公平合理性充分溝通理解到同一個波段,做好團隊的預期管理,然后再做方案落地。
根據統計數據,雖然經過反復的市場教育,仍然有大量企業(41.10%)并沒有任何合伙人退出機制。即便是已經有合伙人退出機制的企業,退出機制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被執行性,以及合伙人團隊對退出機制的認同感有多高,也是個問題。
(6)外部投資人是否控股?
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對股權缺乏基本常識的,不僅僅是創業者,也包括大量非專業機構的投資人。比如,我們看到,有投資人投70萬,創始人投30萬,股權一開始簡單、直接、高效、粗暴地做成70:30。
但是,項目跑2年后,創始人認為,自己既出錢又出力,吭哧吭哧卻干成了小股東,投資人只出錢不出力卻是大股東,不公平。想找其他合伙人進來,卻發現沒股權空間。投資機構看完公司股權后,沒有一家敢進。優秀合伙人與后續機構投資人進入公司的通道都給堵上了。
我們見過太多上市公司投資個三五百萬,甚至有的孵化器投資個三五十萬,都熱衷于控股創業企業。他們認為,股權占的搶的越多越好。很多初創企業,一開始把股權當大白菜賣。
等到公司啟動融資,發現股權結構不對,想對股權架構進行調整時,發現微調早期投資人股權就是動人家價值三五百萬的蛋糕,是活生生“烤”驗人性。人性,又很難經得起“烤”驗,結果經常是雞飛蛋打。
根據統計數據,高達19.49%參與體檢的創業企業由外部投資人控股。這些企業在未來招募合伙人與外部融資時,都會經歷股權之痛。如果沒有在創業早期調整股權結構,這會給后續合伙人與機構投資人進入添堵,進而限制了公司的發展。
(7)是否給兼職人員發放大量股權?
我們看到,很多初創企業熱衷于找一些高大上的外部兼職人員撐門面,并發放大量股權。
但是,這些兼職人員既多少時間投入,也沒承擔創業風險。股權利益與其對創業項目的參與度、貢獻度嚴重不匹配,性價比不高。這也經常導致全職核心的合伙人團隊心理失衡。
對于外部兼職人員,我們建議以微期權的模式合作,而且對期權設定成熟機制(比如,顧問期限,顧問頻率,甚至顧問結果),而不是大量發放股權。經過磨合,如果弱關系的兼職人員成為強關系的全職創業團隊成員,公司可以給這些人員增發股權。
根據統計數據,有13.17%參與體檢的創業企業給兼職人員發放大量股權。
(8)是否給短期資源承諾者發放大量股權?
很多創業者在創業早期希望借助外部資源,容易給早期的資源承諾者許諾過多股權,把資源承諾者當成公司合伙人大額發放股權。但是,資源入股經常面臨的問題是:
(1)資源的實際價值不好評估;
(2)資源的實際到位有很大變數;
(3)很多資源是短期階段性發揮作用;
(4)對于價值低的資源,沒必要花大量股權去交換。對于價值高的資源,資源方也不愿意免費導入。
因此,對于資源承諾者,我們通常建議,優先考慮項目合作,利益分成,而不是長期股權深度綁定。即便股權合作,主要也是與資源方建立鏈接關系,通過微股權合作,且事先約定股權兌現的前提條件。
根據統計數據,有12.61%的企業給短期資源承諾者發放大量股權。
(9)是否給未來管理團隊與員工預留了一定比例的股權?
創業就像接力賽,需要分階段有計劃地持續招募人才。股權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創業團隊最初分配股權時,應該有意識地預留一部分股權放入股權池,為持續招募人才開放通道。
根據統計數據,有17.57%的創業企業沒有給后續人才進入預留股權通道。如果創業團隊后續對預留股權招募后續人才達不成一致意見,這會影響到人才招募,進而嚴重影響公司發展。
(10)創業團隊是否有跟配偶就創業股權進行錢權分離的協議?
全職直接參與公司運營管理的核心團隊,是創業合伙人。容易被忽視的是,創業合伙人的配偶,其實是背后最大的隱形創業合伙人。關于配偶股權,一方面,很重要。中國的離婚率近年有上升趨勢,創業者群體的離婚率可能高于平均水平。
根據中國法律,婚姻期間的財產屬于夫妻共同財產,除非夫妻間另有約定。創業者離婚的直接結果是,公司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土豆創始人王薇因為配偶股權糾紛,影響了土豆的最佳上市時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
創投圈還專門為此設計了“土豆條款”,簡單粗暴地要求創業者配偶放棄就企業股權主張任何權利;但另一方面,很敏感。處理不當,股權沒分完,婚先離了。
為了既保障公司股權與團隊的穩定性,又兼顧配偶合理的經濟利益,穩固創業者后方的和諧家庭關系,我們專門開發了“七八點配偶股權條款”,一方面,約定股權為創業者個人財產,另一方面,創業者同意與配偶分享股權變現利益,做到錢權分離。
根據統計數據,有高達60.03%的創業企業沒有就配偶股權做到錢權分離。如果婚姻出現變數,創業者只能愿賭服輸。
四、結語
我們已經進入了合伙創業的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創始人需要可以并肩作戰的合伙人,而公司核心創業團隊之間建立“共創、共擔、共享”、陽光透明、相對公平合理的合伙創業文化,做好合伙人股權分配,有利于吸引合伙人。
參與本期股權健康體檢的,大都是參加過我們創業股權公開課培訓的創始人。但即便如此,我們看到,仍然有很多創業者還在犯股權分配的常識性錯誤。我們預測,在我們學員之外的群體,犯這些常識錯誤的比例會高很多。初創企業的基礎,一是合伙人,二是股權。基礎沒打好,糾正的代價極大,甚至無法挽救。
我們后續會持續優化、細化股權健康體檢工具。建議創業者多做股權健康體檢、多做“大保健”,為您的創業買一份“安全險”。
做好公司合伙人股權架構,找合伙人、找投資人、找員工,再也不用糾結了。聽起來棒棒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