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諸如五一“小長假”的假期似乎多了起來,在城市化驅動的今天,有必要探討一下女性
職業化、家務社會化與消費升級、產業創新之間的關聯性。
最新數據顯示:像中國這樣一個重男輕女的國家,
職業女性對國內
生產總值的貢獻度已接近了50%,而該數據在歐美發達國家約為60%。城市化驅動的產業結構調整是第一二產業占比下降,第三產業占比上升。這就引申出女性
經濟學的第一個重要結論:在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高的
經濟體里,
職業女性的
經濟貢獻度將逐漸超越
職業男性。
女性
職業化與創新驅動力
當
職業女性的
經濟貢獻度超過
職業男性,即達到50%以上時,一國消費結構也將發生質的變化。城市化的另一
經濟結果是越來越多的家務勞動成為社會產業,家務勞動社會化為女性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提升了女性的
經濟貢獻度。比如餐飲業。家庭烹飪是自給自足的家庭行為,而家庭餐館則是面向
市場的企業行為,同樣是家庭主婦的烹飪行為,前者是繁重的家務勞動,對國民
經濟的貢獻度微不足道,后者則是家務勞動的社會化,會帶動國民
經濟的增長。
家務勞動脫離家庭,從繁雜家務中解放出來的女性會有更多的消費時間,產生更高的消費欲望。越來越多的女性從家務勞動者轉變為
市場消費者,國民
經濟才會在消費升級的驅動中走進大眾消費時代。這就引申出女性
經濟學的第二個重要結論:女性消費力越強的
經濟體,家務勞動社會化的水平越高,產業創新的內在驅動力越強。
企業家是創新的組織者,但企業家作為一個階層的崛起,與
職業女性階層的形成是相輔相成的。因為一切
生產和創新的終點都是消費,而商業社會逾80%的消費決策由女性主導。最近一項消費決策調查表明:在表面上男權至上的日本,老公開什么車在2/3 的家庭里是由太太決定的。猶太商道古訓曰:女人是天生的消費動物,經商要賺女人的錢,是女人消費了78%的錢。
女性消費的公共政策考量
一個流行的誤解是:城市化驅動消費升級是因為農民進城,這個理論的錯誤在于混淆了消費量和消費力的差異。進城的農民增加,消費量可能提高卻未必提升消費力,若無虛擬
經濟,知識
經濟和服務
經濟這樣的第三產業,城市的消費力不會隨低端消費人口的增長而增長。
人的消費力有三大要素:收入、時間和欲望。調查表明:女性平均收入較高的
經濟體,社會消費力較強;女性就業率越高,消費力越強;女性加班時間越長,消費力越弱。所以驅動消費升級的政府政策應包括:1,創造女性就業機會;2,獎勵
職業女性生育;3,縮短法定工作時間。讓
職業女性有更高收入,更多時間和更高的消費欲望,才能夠直接或間接地提高全社會的消費力和創新力。因為,決定社會消費力的終極原因是家庭的生育偏好和女性的消費欲望。基于此研究而形成的國家政策有:日本政府最近提出鼓勵女性就業的政策;法國最近把法律規定的周工時從39小時減少到35小時。
女性
職業化和家務社會化是一物兩面,二者共同驅動都市文明的產業創新,知識
經濟和服務
經濟主要來自于家務社會化。
職業女性的有效生命可根據時間屬性分解為三部分:家務時間,工作時間和消費時間。家務時間越短,工作和消費時間越長;家務和工作時間越短,消費時間越長。從這個角度看科技進步,都市文明的產業創新就在于家務時間不斷縮短,工作效率不斷提高和消費時間的相對延長。大部分創新成果是讓家務離開家庭,讓工作創造閑暇,從而提高了勞動者的收入和消費者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