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3日摘自《理財周刊》
消費升級、大眾創業和中國信用的輸出是新常態
經濟增長的新“三駕馬車”。新“三駕馬車”的馭手是制度變革。
2015 年的
經濟增長目標是7%左右,說明
經濟下行的
壓力依然很大。很多人擔心中國
經濟“崩盤”,其實大可不必,新常態的
經濟增長外柔內剛,很
健康。
一國
經濟增長的潛能從何而來?似是而非的答案是: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其實,“三駕馬車”只是國民
經濟的重要統計分析指標,而決定一國
經濟增長潛能的三大要素是:1. 勞動力人口;2. 全要素
生產率(以創新為最);3. 制度性變革。從這三大要素看中國
經濟的新常態,統計分析的重點應關注新“三駕馬車”。
第一駕“馬車”是消費,但不是一般消費的增長,而是消費的升級。在中國,勞動力人口的增長從2012 年開始呈凈減少,此后的
經濟增長將更多依賴于勞動力品質的提升,從而使知識
經濟逐漸超越勞動
經濟。與知識
經濟相對應的消費行為是城市化驅動的消費升級,如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品牌時尚、高檔格調、
文化教育和休閑旅游的消費比重將逐漸提升。
第二駕“馬車”是投資,但不是政府主導的投資,而是民間創業驅動的創新投資。如李克強總理講的“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高手在民間,破繭可出蠶”。顯然,政府主導的舉債投資模式已經被拋棄了!中國的投融資體制將發生一場深刻的變革,投資的“操盤手”將越來越多地來自于民間,而非以往主要來自于政府和國有企業。無數事實證明,創新企業可吸納小額政府投資,政府投資卻不能培育創新企業。通俗地說,政府投資只能搭車,不能駕車,政府坐在駕駛座上的企業必然喪失創新成長的欲望。
第三駕“馬車”是出口,但不是“中國制造”的出口,更非“中國創造”的出口,而是“中國信用”的出口。曾幾何時,“中國制造”馳騁天下,所向無敵,背后是勞動
經濟而非知識
經濟。“中國制造”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于人口紅利而非創新驅動,為此支付的代價則是不可持續的環境破壞與資源枯竭。超一流的“中國創造”目前還是鳳毛麟角,而人民幣跨境業務卻就在此時呈爆發性增長,2014 年達到10 萬多億元的貿易規模,讓中國的人民幣在國際
市場上的地位顯著上升,目前的
市場份額已排名第四,預計今年有望破格納入國際貨幣
經濟組織的“特別提款權(SDR)”而成為名副其實的“紙黃金”。
消費升級、大眾創業和中國信用的輸出是新常態
經濟增長的新“三駕馬車”,但這里的“馬車”只是比喻而并非科學術語。新“三駕馬車”的馭手是制度變革,讓制度創新在勞動力人口凈減少的條件下釋放潛在的要素
生產率。
經濟高增長若只能依賴政府投資和超額貨幣,這種增長速度是“水貨”而非“良藥”,更不能冠名為
經濟增長的“潛能”。在一國
經濟陷入蕭條而迫切需要創造就業的時候,政府舉債投資驅動的增長“水貨”也有用,如當年凱恩斯在他的《通論》中所舉的例子一樣:為了創造就業機會,政府可以選擇超額發行貨幣,雇一幫人挖坑,再雇另一幫人填上,再挖,再填,再挖,直至
市場經濟給出更好的選擇。
今日中國,創新投資驅動的
經濟增長將導致一國投融資體制的深刻變革,過去3 年中國股市中以創業板和中小板為代表的“國退民進”已經證明了新常態的
經濟增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