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息后不久又突然降準,面對媒體的質疑,央行發言人輕描淡寫地回答說:一是關注民生需求,老板姓春節前要提現金付“壓歲錢”;二是國際收支異動,近期資本外流較多所以銀行體系需要補充流動性。
第一個原因看似合理,其實不然。中國許多家庭還保留著春節前付壓歲錢的傳統習慣,廣東等地更是不分親疏,春節期間見面就要發“利是”。但對于偌大一個中國央行而言,這種現金需求微乎其微,何至于為此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在我看來,還是資本外流導致央行“錢緊”的說法更靠譜。人民幣連續貶值的事實證明了國際收支的異常,而且就在央行宣布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后不久,1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進出口尤其是進口大幅度下降,這也是央行“錢緊”而被迫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旁證;第二是國有企業總負債高達66多萬億元,而2014年國有企業全年利潤增長僅3.4%,尚不足以支付其貸款利息,這是第二個年關“錢緊”的大戶;第三是地方政府債臺高筑,還有些三、四線城市的“敗家子”已經在靠高利貸周轉。年關債主敲門,甚至開始訴諸法律向政府討債,民營企業過去不敢“告官”,許多隱形債務藏在“面子”后面。如今依法治國了,“民告官”的選擇既合情理又合法,所以地方政府是第三個年關“錢緊”的大戶。從央行到國企,再到地方政府,這三個年關“錢緊”的大戶都求助于銀行提供現金流動性。如果說,央行降息是給實體經濟“輸血”,央行降準則是給自己“救命”。央行釋放流動性的目的是“輸血+救命”,超額貨幣就像心臟病患者服用“速效救心丸”一樣,可立竿見影。但作為中國經濟的風向標之一,股市喜歡“輸血”卻未必喜歡“救命”!所以就在央行宣布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次日,股市高開低走,以下跌收盤,為下一步宏觀經濟調控投下了陰影。
宏觀經濟調控最具挑戰性的時刻來了,如何才能在動蕩的國際環境中實現中國經濟的“軟著陸”?在我看來,最穩妥的選擇還是貨幣政策,切不可一時沖動,再次落入財政性擴張的陷阱。貨幣政策調控要雙管齊下,其一是針對正在形成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央行應順勢而為,通過制度性改革驅動離岸人民幣的市場化,引領人民幣匯率下降“軟著陸”;其二是在本土市場上加快降息的速度和頻率,注入充足的流動性,讓股票市場的繁榮引領經濟增長速度“軟著陸”。這兩個“軟著陸”的貨幣政策目標需要有兩個繁榮的市場,其一是在股市中“火上澆油”,其二是在離岸人民幣市場上順水推舟。用超額貨幣助燃虛擬經濟,驅動家庭財富的主流從房地產市場轉向證券化市場。再通過人民幣的國際化,讓超額貨幣在完成使命之后迅速流向離岸人民幣市場,化虛為實才能化險為夷!
超額貨幣先流入虛擬經濟,再流入外圍市場,似乎必然會加劇本土實體經濟的下滑,但無需恐懼,由于中國經濟的城市化已進入完成階段,產業升級的方向已經確立,過剩產能已大部分蛻變為“僵尸經濟”。民間創業率和創新經濟正在快速提升,從而改變了就業市場的供求結構,中國經濟已能夠承受6%左右的經濟增長而不會引發社會動蕩。保增長、保就業的政策目標應該壽終正寢了,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也已達到一個臨界點,難以再像以往那樣直接驅動增長并創造就業。新時期,新常態,證券化+全球化,將來再加上農村產業化,這才是中國經濟穩增長的“新三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