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夾克、留寸頭、喝巖茶、抽中華,面對記者,他的“行頭兒做派”似乎也與印象中那些天天白大褂,掛著模式化微笑的“醫院負責人”的形象不太沾邊兒。
然而,當記者與孔令謙交談過后發現,對于他來說,那些外在的包裝的確是多余的。
中醫學術上的專業,商業判斷上的精明,國學文化上的學識,已經讓這個52歲的中年男人魅力四射,“孔醫堂中醫館”在這樣一位董事長的管理下,展現出的不僅僅是中醫的博大精深,還有無法復制的深邃文化底蘊。
出身世家
京城四大名醫后裔 曲折傳承“國醫”路
如果放在現在這個社會環境里,用現代的標準來評判,孔令謙本應是名副其實的“高富帥”。
爺爺孔伯華,醫術高超,名列中國四大名醫,曾擔任毛澤東的保健醫生。去世后,周恩來總理親自擔任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親往寓所吊唁。其學術還被列為傳統中醫藥項目入選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父親孔少華和幾位伯父,也是我國著名的中醫專家。
受到濃郁的中醫文化熏陶,身為家中長子的孔令謙幼時的國學啟蒙便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以及《藥性賦》這類中醫藥著作。
子承父業,成為新一代名醫本應是孔令謙早被規劃好的人生軌跡。然而,一場“文革”卻將這條直線變成了曲線。“14歲時,父親入獄。家里還有弟弟妹妹,我是老大,只好輟學打工。鋼筋工、水泥工,什么都干過。”說起那時的生活,如今的孔令謙雖然笑著回憶,語氣也顯得很淡然,但輕皺的眉宇卻透露出沉重,“直到社會秩序正常后,我才又自己報考了高中,考了大學。”
或許是因為這段變故,讓孔令謙在行醫之路上繞了個彎。由于大學學的是經濟管理,畢業后,他沒有從事中醫,而是邁進了IT界。從打工到自己做公司再到企業高管,孔令謙成為了一個成功的IT精英,一個成功的職業經理人,但似乎離中醫越來越遠。
就在孔令謙的事業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一個意外讓他停住了腳步,并毅然放棄了當時擁有的一切,轉身回到了中醫——這個本來就屬于他的軌跡中來。2004年9月13日,67歲的孔少華因病去世。父親的離世給他的打擊很大。“像被刀刺了一樣,突然就覺得應該要為父親做點什么。”孔令謙說,幾經考慮過后,他決定拿出當時的所有積蓄,在展覽路創辦了孔伯華醫館,用自己的方法開始延續發展父輩的理想。
人生轉折
不惑之年再創業 精明成就“孔醫堂”
誰會在不惑之年之后重新創業?又有誰真的能成功?對于孔令謙來說,這兩個問題很好回答——我,孔令謙。
憑借著對中醫文化的熟識和熱愛,孔令謙十分清晰地規劃出企業發展方向,依靠父輩在中醫界的廣泛人脈,他得到了很多前輩的支持和幫助,運用在IT界積累多年的經商經驗,精準的商業判斷為他贏得了更多的資本。
開設孔伯華醫館后,孔令謙一方面聘請京城四大名醫后裔、傳人及京城眾多名老中醫專家出診,一方面做起了學術傳承的工作。將父親的經典醫書全部出版,建立北京市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項目“孔伯華名家研究室”;并且成功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孔伯華醫館在他有步驟有規劃的經營下,很快就聲名鵲起,成為當時京城最知名的私營中醫醫館。
生意經
擴張不盲目 醫館打精品
如果說創辦孔伯華醫館的初衷是為了緬懷父親,那么隨后在望京和五棵松開設的孔醫堂醫館則是出于商業考慮。2010年9月,位于望京中心商業區、建筑面積達3500平米的孔醫堂醫館正式開業,孔令謙將醫館名字統一為“孔醫堂”,2011年,孔醫堂五棵松館開業。至此,孔令謙將自己的醫館開到了京城的東、中、西部,完成了北京市場的布局。
假如就此安定下來,孔令謙只需要保證3個醫館的正常運營,就可以衣食無憂了。又或者去其他城市或者其他國家開分店,讓孔醫堂變成跨省甚至跨國的連鎖醫館?
這兩種想法孔令謙都沒有采納。“安定維持、停止發展”顯然不適用于這個中年還勇于創業的人,而大幅擴張卻并不適合中醫館這種類型的企業。
“拋開每開一家醫館,就要租房、裝修、組建管理團隊這些必要投資不說,光是每家醫館的大夫,就沒法保證。”孔令謙說,對于醫館內聘請的醫生,他是有很嚴格的要求的,“不是說能講理論就能看病,中醫講究辨證施藥,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不同的人即使得了同樣的病,也要根據他的性格、飲食習慣甚至家庭條件來開藥方,一點都不能馬虎,臨床經驗非常重要。”孔令謙說。
那么,不開醫館,企業下一步怎么發展?孔令謙用實踐給出了答案。時至今日,孔醫堂已經發展成為一家擁有3家醫療會館,同時發展現代高端醫療服務、產品研發以及教育培訓三大板塊的集團公司。
“5年吧,爭取能成為上市企業。然后我就可以放松一些了。”孔令謙為自己也為孔醫堂規劃著未來,“中醫是文化,不是產業,不可以市場化,但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我要發展壯大它。所以,我們要發展高端醫療服務。”孔令謙說,目前,他正在籌劃開設一家針對女性健康管理的高端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