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是以“家”為單位出發的文化,這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一大相異之處。《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說是濃縮在每個中國家庭的一種追求,抑或是一種精神之傳承。
近日,著名中醫文化學者孔令謙先生作為京城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中醫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家傳承人代表,受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等單位的邀請,全力備展“和合家風”文化主題展。
據悉,“和合家風”文化展,由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等部門主辦,將于2016年1月24日至3月27日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世紀大廳展出。展出內容由“家庭、家族、家國”三部分組成。經主辦方嚴格遴選,孔伯華中醫世家作為中醫文化薪火傳承的代表榮譽參展。
以孔子為代表的孔子世家是中國歷史上,家族歷史最為久遠,家族群體最為龐大的家族代表,目前孔子后裔遍布全球,已達近三百萬人。孔子第七十四代孫孔伯華先生便是我國近代一位具民族氣節的、杰出的中醫學家和中醫教育家,也是孔子后裔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孔伯華,名繁棣,字以行,號不龜手廬主人。他曾于一九一八年率隊深入農村開展防病治病工作,成績卓著,編著有《傳染病八種證治析疑》十卷;一九二九年,當中醫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先生挺身而出,南下請愿,據理力爭,為挽救中醫立下汗馬之功;為使中醫后繼有人,先生于一九二九年創辦了北京歷史上第一所中醫學院,培養學生七百余人,當日寇入侵我國時,其表現出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民族氣節,為世人樹立了榜樣,解放后受到黨和政府高度贊揚和評價。
作為孔子后人、一代名家,孔伯華先生一生樂善好施,對孤貧患者,不但免收診費,且常慷慨解囊,以助藥費療養之資,為同道傳頌。他不僅擁有扶危濟貧的仁愛之心,更是因為他無論境遇如何,始終秉承發揚數千年之傳統文化,以及在教育人才上的遠見卓識。他在辦學宗旨上堅持“辦診務以求實效,興教育以繼傳承”的務實理念,曾受到敬愛的周總理當面表揚:“孔老不虛求空理,務求實際”。尤其是其強調的“通過中國傳統教育而獲得此精神者,始有可能是一個合格的人,始有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醫生。”充分體現了這種教育精神。
孔令謙先生的伯父孔祥琳、孔嗣伯、孔祥琦,父親孔少華、堂兄孔令詡均為當代名醫,他們均承孔伯華老先生之志,業精博學。在長期的醫療臨床和中醫教育一線,數十年來如一日,獲廣大患者好評。如今,雖然均以離世,但其傳承者眾。
孔令謙先生說,學醫未必行醫,我是懷揣著祖父和父親對中醫的夢想,將祖父“兒孫弟子,凡從我業者,以后要各盡全力,為人民很好服務”的囑托,付諸于更為廣大的行動之中。2005年,他召集孔伯華弟子及諸多京城名老專家,在京創辦孔伯華醫館(后改名孔醫堂)。如今,孔醫堂已形成醫療、文化、產品三大業務板塊,七家中醫門診診療機構,一家中醫公益傳承教育機構孔伯華學院,一家專門從事產品研發和運營的機構,匯聚老中青醫生200余名。十年來,在京旗下四家醫館為廣大民眾提供公益診療累計達六萬余人次。每年都有百余名孔伯華中醫傳承班學員和鄉村基層醫師系統地接受孔醫堂組織的專家傳授臨床用藥以及辯證施治等學術經驗,同時,孔醫堂旗下醫館作為曲阜市中醫藥學校臨床實踐基地,免費向傳承班廣大學員開放。
和合文化,和,意為和諧、和平、祥和,合,指結合、融合、合作。作為中華人文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和合文化對家庭、家族、家國和中華文明的傳承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正是因為這種特有文化的維系,才使得中華五千年文明綿而不絕,流向深遠。“孔伯華之孔是小孔,而孔醫堂之孔是大孔,孔醫堂內不分門派,但存在流派和各自擅長,大家在這里交融而非排斥”。用孔令謙的話說,我有這個情節,我要用線串起一顆顆明珠。
螢光爝火,何裨日月之明;弱質孤根,但荷乾坤之德。微弱的光與火,能對日月的光華有何裨益,但柔弱孤單的個體,也可以秉持厚如天地的品德。我所做的雖然很微薄,卻不因此停止,因為這里面深藏我的操守與志向。從更為深遠的意義上講,孔令謙先生所致力的中醫傳承,已經不是簡單的家族傳承,他所從事的,是更大意義上的社會使命和文化魂脈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