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加入WTO的逐步深入,政府對本國汽車工業的保護將大幅度減少,市場越來越開放,同時剛剛起步的國內汽車工業也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汽車行業,國產汽車工業何去何從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中國的自主品牌也成了眾矢之的,備受關注。
可以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北京吉普與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合資,國內的汽車合資廠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于是出現了南北大眾、廣州本田、東風雪鐵龍等合資公司。
合資似乎把中國的汽車工業帶入了春天。一時間,中國的汽車工業如同找到了捷徑,可以使中國的汽車工業一日千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合作的深入,兩者之間的矛盾也逐漸尖銳。
當一些人以為商品、服務、資本和信息在全球化條件下的跨國界流動可以為落后國家帶來技術時,他們也把發展技術能力的條件和機會與發展技術能力本身混為一談。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汽車工業來說,能夠進行各種新技術集成的前提條件是擁有產品開發平臺。而以三大集團為代表的合資企業即便能夠掌握某些新技術,但離進行產品開發平臺建設依然還很遙遠。
因此,合資企業依然只能做代工,中國的汽車行業根本得不到長足的發展。
于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民族企業開始了另一條探索之路——自主品牌。
名噪一時的中華汽車就是這時的產物。華晨在全套購買產權后,中華轎車在經過兩年的磨礪之后,逐漸成熟。但“只有產權,沒有知識”的現狀基本談不到有多少研發能力,后續乏力是華晨亟待解決的難題。
與此同時,奇瑞集團不失時機大力引進國外先進的汽車人才,全力打造自己的汽車設計隊伍,建立自己的汽車工程研究院,同時通過與國外知名品牌技術合作,本著引進消化吸收的原則,以自主知識產權建立自主品牌,成為國內汽車自主品牌的領軍人物,于是汽車工程研究院在國內汽車廠家中悄然興起;而與此同時,各汽車廠商也開始建立自己的人才戰略,不惜重金從海外挖取高級技術人員回國共同創業。
國內汽車行業海歸人員不斷升溫,各公司紛紛開始著手建立自己龐大的研究體系。同時,由于政策及市場需要,國外汽車廠家也紛紛建立起了中國研發機構,如上海通用的泛亞技術研究中心、東風乘用車研發中心等。
自主研發已是大勢所趨,各路諸侯紛紛變法,自主品牌開始進入“戰國時代”。
目前自主品牌的汽車企業由南至北依次有哈飛、一汽、華晨、長城、江淮、奇瑞、吉利、比亞迪、長安等。面對信息資源高速流動的今天,傳統行業資源的規模效益日益突出,以全球資源優化配置謀求最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國內各汽車廠商應抓住時機,異軍突起,建設自主知名品牌,在大一統格局下占據一席之地,成就一方霸業。
可能很多人與我有同感:目前制約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瓶頸依然是自主知識產權。因此,提高自身研發水平是國內汽車廠商的當務之急。
汽車人才培養也作為各公司的戰略部署被提上日程。
眾所周知,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一級模式,在培養具備基礎汽車設計知識人才的同時,高校也在不斷發展自己的科研水平,成為國內汽車水平不可忽視的一角。素有“汽車工程人才搖籃”之稱的吉大汽車工程學院、依托校內雄厚基礎教學資源的著名首府清華大學以及目前發展迅速的同濟大學,在中國汽車人才培養和汽車技術發展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各汽車廠商建立的研究院則成為汽車人才培養的二級模式,使具有基礎性汽車知識的高校畢業生逐漸成為具有專業設計水平的工程師。研究院汽車工程師的培養決定了汽車廠家的研發實力,也代表了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水平。因此,培養高素質汽車工程師成為變法成敗的重要一環。如何培養汽車工程師也成為此次變法成敗的關鍵。傳統培養模式,根據自己現有水平進行專業培養,繼而閉門造車,使得整體設計水平發展緩慢,跟不上社會發展。而奇瑞則在摸索中尋找了一條快速提高設計水平的人才培養之路,在自己原有實力水平上,依托國外先進設計水平,同時派自己的研發人員共同參與設計,在設計的同時鍛煉了隊伍,培養了專業人才。
有人說,中國汽車和中國足球雖不是同一行業,但在發展哲理上卻有共性。按說中國有十幾億人口,選拔出十幾個身體條件好的運動員并非難事,且中國男足經過十年職業聯賽,燒了企業無數的錢,形成了一支龐大的專業隊伍,可國際比賽卻屢屢讓人失望。中國球員與日韓球員在體育精神上和職業意識上的差距,比技術能力上的差距大得多。
同樣的道理,汽車設計也需要大量實驗及設計數據的積累。各公司建立自己的數據庫本無可厚非,然而各公司孤軍奮戰,資源嚴重重復,又給中國汽車行業帶來了另一場災難。
據國家發改委統計,2010年中國汽車產銷將嚴重過剩,由于競爭關系,企業之間不可能共享與產品市場競爭直接相關的經驗數據。但在通用技術知識的層次上,可以由第三方組織開發。這其中的第三方可以由國家政府出面協調,由企業及相關大學組成合作開發團隊對通用的基礎性技術進行合作開發。
同時,要想在風云突變的汽車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在普遍提高設計水平的同時,研究院還應根據實際情況,適時發展具有自身產品特色的品牌技術。根據本公司產品特點及研究人員實力水平,抓住重點大力培養某一特色技術打造品牌效應。國際知名品牌中不乏這樣的例子。著名的沃爾沃汽車就是以安全性能成就了一方霸業,日本富士重工斯巴魯則以水平對置發動機和全時四驅系統在高檔車市場長盛不衰,等等。
因此,在當今全球汽車傳統技術水平發展近極限的今天,要想在世界汽車界占有一席之地,必須要創造出自己的品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