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互聯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國學傳播也在進行互聯網+的轉型。如何使“高深莫測”的國學與互聯網實現無縫對接,如何改善目前“國學熱”中良莠不齊的傳播現象,成為國學傳播亟待探討和解決的問題。在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雜志1月28日下午舉辦的第六期“網絡傳播沙龍”中,與會嘉賓就“國學文化的網絡傳播”展開對話。
當代國學的內涵成為專家關注的焦點之一。專家認為,國學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應當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被賦予不同的使命和追求。但是目前,對于現代意義上國學概念,還沒有統一的定論。
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秘書長金海峰表示,傳統的國學概念可以從三個角度去理解。從空間上看,國學是與外來文化相對應的我國本土文化;從時間上看,國學是與現代文化相對應的更為傳統的文化;從學科角度看,國學更側重于與自然科學相對應的社會科學。在他看來,當今時代“新國學”的內容中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外,還需增加人的理想信念和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兩個部分。
對于國學應如何對接互聯網+的問題,金海峰表示,國學傳播,理要深,話要淺,要以科普的方式傳播國學。此外,他分享了其所在團隊對科普國學的一些具體要求,如不能尊孔反法、不能搞封建迷信、不能望文生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