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為關鍵的水利樞紐就是脾臟,中醫謂之“脾主運化”。一旦脾臟長期相對不足,就會呈現出所謂的痰濕體質。
水太多或者進出不暢、分布不勻就是痰濕。痰濕可不是好東西,會隨著氣到處流竄,一旦流竄到關鍵部位,就會產生許多疾病,所以中醫說“百病皆由痰作祟”。腰痛、脂肪瘤、眩暈、頸椎病、高血壓、糖尿病、單純性肥胖、帶下癥、不孕癥、月經不調等疾病有一部分就屬于中醫的痰濕作祟,所以中醫還有一句話:“頑痰生怪病。”
脾主肌肉、主肌膚、主四肢,脾虛,痰濕就容易泛溢肌膚、肌肉,因此痰濕體質很容易發胖,這叫“瘦人多火,肥人多痰”。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所以濕氣重的人下肢特別沉重,上樓梯的時候,腿像灌了鉛一樣,重得不得了;還有白帶多、下肢經常腫脹等。鑒于陰陽的相互制衡關系,既然痰濕重,濕氣多,屬于陰重,因此痰濕體質本質上源于陽虛,是一個本虛標實的體質。
濕熱體質:又濕又熱,排泄不暢
大家都知道“桑拿天”空氣又濕又熱,使人感覺非常不舒服,濕熱體質者體內就像桑拿天,內環境不清潔,又濕又熱,濕熱氤氳,排泄不暢。內外皆顯得“濁”。
在濕熱的環境中,東西非常容易腐敗,產生很難聞的味道。對應到人體,濕熱體質會表現為口臭、汗臭味大,汗液發黃,皮膚油膩,容易感染化膿,小便黃、味道大,大便很臭,外陰異味較大,白帶色黃,口苦,煩躁易怒,等等。
濕熱體質通常是由于各種先后天因素導致的肝膽、脾胃功能相對不暢通,肝膽郁結化熱,脾胃積滯化濕,濕熱熏蒸而形成的。
陰虛體質:五心煩熱,口干咽燥
一陰一陽謂之道,人體也是由陰陽組成,陽氣就是各種功能活動,陰就是有形的物質,包括陰液、津液。在人體,陰陽水火是相互依存、制約的。健康狀態下,陰陽平衡互涵,應該既感覺不到陰盛也感覺不到陽盛,否則不是寒證就是熱證。陽氣溫煦和暖,《黃帝內經》中謂之“少火”,好像風調雨順的年份里溫暖和煦的太陽。因此說“少火生氣”,就是“少火”令人生機盎然、充滿活力,不上火,不內熱。而人體陰液津液(水)就像秤砣牢牢控制住陽氣,使其不卑不亢,溫煦怡人。
陰虛體質可以大致理解為缺水少水。陰液(水)一可濡潤滋養,二可制衡陽熱。因此陰虛體質會常見不潤燥澀、內熱上火之象:形體瘦削、皮膚干燥,如果有內熱也可以見到油性皮膚、官竅失養或干澀(比如耳鳴、眼睛干澀、咽喉干燥、陰道干澀等)、五心煩熱(常手心腳心心口發熱而令人心躁不寧,但是體溫則完全正常)、興奮亢奮煩躁、口干、尿少尿黃,或者大便干結,像羊糞一樣,一粒一粒的。水不足,自然就容易上火,產生熱氣,無熱不生煩,煩惱躁動總是圍繞著陰虛體質的人。
現在人的物質生活和娛樂生活都很豐富,但是我們的生命體驗是不是都很快樂呢?我看未必。前幾天我看中央電視臺的一檔節目,有人去我國著名的長壽之鄉廣西巴馬采訪。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巴馬有80歲到99歲老人3160位,百歲以上壽星74位,其中年齡最大的116歲。巴馬每萬人中有百歲老人達到31人,這一數據居世界5個長壽區域之首。
巴馬的很多長壽老人一輩子沒有去過縣城,見識少,欲望少,不會有現代人這么多的想法、煩惱,可以說封閉也帶來了清心寡欲、知足常樂的性格。采訪的時候,剛好碰到兩個老人結婚,老公公90多歲,老婆婆也有80多歲,伴娘伴郎都八九十歲了,大家在一起,其樂融融,每個老人臉上的表情都非常安詳、純樸,笑容燦爛。他們思想簡單,生命體驗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