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天下財經》
地點:廣東省 - 廣州
時間:2011/12/16 0:00:00
中廣網北京12月16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央行行長周小川昨天(15日)在“《財經》年會”上表示,央行已經不在把明年的年度新增貸款最規模當做一個最重要的指標。對于周小川的這句話該如何理解?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徐洪才進行獨家觀察,他認為周小川的話里至少有四個方面的含義。
徐洪才:第一層意義,最近幾年我們企業融資的渠道多元化了,包括銀行的融資、公開資本市場的融資、股票市場的、債券市場的等等,可以說是多元化。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整個社會的融資規模一年大概有14、15萬億左右,銀行的貸款只占到50%左右,也就是說在控制銀行的信貸規模上顯然針對性不強了。
第二個,現在金融機構通過最近幾年的改革紛紛上市,銀行機構已經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一個微觀市場的主題。它有它的利潤追求,它有它的風險控制,有它自身的目標,如果還用過去傳統的行政手段來去監管,顯然也是不合時宜的。
第三層意思,央行考慮到現在的金融環境已經今非昔比了,那么它所實施的貨幣政策中間目標恐怕也要創新。傳統的我們是頂住廣義貨幣供應量,最終的目標是要控制通貨膨脹;現在看來僅僅控制廣義貨幣量也不行了,控制信貸規模也不靈了,因為全社會融資規模這個概念是一個綜合型的,這里面有很多成份。
另一方面,除了數量型的工具以外,我們還有價格型的工具,在引導貨幣資金流動方面應該發揮標桿的作用。比如說匯率和利率這兩個價格現在我們都是管制的,都沒有市場化,這時候我們可以加快加大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這個時機也已經來到了。所以周小川行長講的這里面可能也蘊含了在這次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到,要運用多種政策手段和工具。
如何運用多種政策手段和工具?徐洪才表示,這也反映了下一步我國改革的方向和重點。
徐洪才:一個可能是利率的市場化我們要加快進程,因為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包括匯率的市場化。那么人民幣的國際化,這就是在貨幣政策里面應該考慮的。另外,金融監管方面我們也要進行一些修正,比如把微觀的審慎監管和宏觀的審慎政策有機結合起來。
現在提的比較多的叫逆風險、逆周期的監管,那什么意思呢?比如說經濟周期往下行的時候,如果單個的金融機構收緊了信貸,控制了自身的風險好像是正確的,但是所有的金融機構都這樣干,加在一起就錯了。因為大家都收緊的話,整個信貸金融就進一步惡化了,系統性風險反而增加了,所以這時候應該退一步。金融機構應該支持企業的發展,因為實體經濟是根本,只有它渡過難關,來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大家才能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