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德國人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得莫名其妙。1917年,德國軍隊在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元帥的帶領下,在西線擋住了英法盟軍猛烈的攻勢。東線的戰局也發生了有利于德國的變化。1917年11月沙俄爆發了十月革命。流亡瑞士的列寧在德國威廉皇帝的默許下,悄悄乘火車回到彼得格勒,領導成立了蘇維埃共和國。列寧隨后和德國簽訂了停戰協議,割讓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賠償德國60億馬克。東線的局勢平息之后,魯登道夫元帥揮師西向,在1918年3月到7月之間發動了五次大規模進攻,一度進逼到距離巴黎僅只有30多公里的地方。但是,美國軍隊如黑云壓城一般,突然登陸歐洲戰場,協約國士氣大振。七月份,法國軍隊在馬恩河發動反攻。八月份,英國和加拿大軍隊突破了德軍在亞眠的防線。德國苦心經營的興登堡防線土崩瓦解。九月之后,德國的頹勢愈益明顯,部隊節節敗退,國內的工人運動如火如荼,威廉港等多個軍港的海軍嘩變,這場戰爭再也打不下去了。短短六周之后,德國就簽訂了停戰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來得匆忙,去得倉促,仿佛一場兩個小時的電影,放到110分鐘的時候還沒有看清情節,到最后十分鐘就草草收場了,看得人一頭霧水。難怪德國人對一戰的失敗一直耿耿于懷。很多德國人感覺,他們不是在戰場上被打敗的,而是被人從背后刺了一刀。數年之后,魯登道夫元帥應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社的邀請寫回憶關于一戰的回憶文章,他文章的題目就叫:“德國從未戰敗!”。
盡管名義上德國和協約國簽訂的是停戰協議,而非投降協議,但沒有比德國更失敗的戰敗國了。德國需要賠償1320億金馬克,主要是賠給英國、法國和比利時。原本在普法戰爭中從法國搶走的阿爾薩斯和洛林,要歸還法國,還得給波蘭、丹麥、比利時和盧森堡割讓部分領土。被割讓出去的不僅是土地,還有700萬人口,大約是當時德國人口的十分之一。協約國占領了萊茵河的西岸,東岸被劃成非軍事區。一戰之后,德國一共失去了15%的可耕種土地,26%的煤炭資源,38%的鋼鐵生產能力,75%的鐵礦資源。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都被瓜分,所有的海外資產均被沒收。1921-1922年,德國的總財政支出不到120億,其中支付戰爭賠款的部分就達51億。
德國統治者需要賠償的不僅僅是敵國,國內的欠賬也一大堆。戰爭留下了80萬名傷兵、53萬名戰爭寡婦、120萬名戰爭孤兒。拖欠的工人工資要還;退伍的大批老兵需要工作;戰后的德國滿目瘡痍,房屋需要重建;戰后物資緊缺,政府得保障食品供給,發放補貼。
德國原本是一個君主制國家,1918年爆發的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經過一段混亂的國內政治動蕩,1919年2月德國國民會議在小城魏瑪召開,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這個倉促之間拼湊出來的民主政權,是一個先天不足的早產兒。他們被緊緊的包裹在各種政治力量的夾縫之中,小心翼翼的保護脆弱的自己。只有強大的領導人才能引導他的人民,而孱弱的領導人只能選擇誤導人民。
魏瑪共和國的政客很快就發現,巨額的戰爭賠款是最好的替罪羊,而通過發鈔票還債,似乎是一個受盡凌辱的弱者反抗強橫的正義之舉。從1921年開始,德國的央行就開始授意其國內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大量買進外匯,因為德國有的是紙幣,但卻缺乏外匯。這一做法的結果就是馬克不斷貶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馬克、英國先令、法國法郎和意大利里拉的幣值大體相當,但到了1923年底,大約1,000,000,000,000馬克,才能兌換一先令、一法郎或一里拉。
從表面上看,德國讓馬克貶值,是為了逃避戰爭賠款。但貶值并不能直接減少德國的戰爭賠款。按照凡爾賽合約的規定,德國需要按照固定比率的“金馬克”,即按馬克的黃金含量支付戰爭賠款。即使馬克的名義匯率一貶再貶,也沒有辦法甩掉賠款負擔。那么,馬克貶值的真實企圖是什么呢?
在很多德國人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得莫名其妙。1917年,德國軍隊在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元帥的帶領下,在西線擋住了英法盟軍猛烈的攻勢。東線的戰局也發生了有利于德國的變化。1917年11月沙俄爆發了十月革命。流亡瑞士的列寧在德國威廉皇帝的默許下,悄悄乘火車回到彼得格勒,領導成立了蘇維埃共和國。列寧隨后和德國簽訂了停戰協議,割讓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賠償德國60億馬克。東線的局勢平息之后,魯登道夫元帥揮師西向,在1918年3月到7月之間發動了五次大規模進攻,一度進逼到距離巴黎僅只有30多公里的地方。但是,美國軍隊如黑云壓城一般,突然登陸歐洲戰場,協約國士氣大振。七月份,法國軍隊在馬恩河發動反攻。八月份,英國和加拿大軍隊突破了德軍在亞眠的防線。德國苦心經營的興登堡防線土崩瓦解。九月之后,德國的頹勢愈益明顯,部隊節節敗退,國內的工人運動如火如荼,威廉港等多個軍港的海軍嘩變,這場戰爭再也打不下去了。短短六周之后,德國就簽訂了停戰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來得匆忙,去得倉促,仿佛一場兩個小時的電影,放到110分鐘的時候還沒有看清情節,到最后十分鐘就草草收場了,看得人一頭霧水。難怪德國人對一戰的失敗一直耿耿于懷。很多德國人感覺,他們不是在戰場上被打敗的,而是被人從背后刺了一刀。數年之后,魯登道夫元帥應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社的邀請寫回憶關于一戰的回憶文章,他文章的題目就叫:“德國從未戰敗!”。 盡管名義上德國和協約國簽訂的是停戰協議,而非投降協議,但沒有比德國更失敗的戰敗國了。德國需要賠償1320億金馬克,主要是賠給英國、法國和比利時。原本在普法戰爭中從法國搶走的阿爾薩斯和洛林,要歸還法國,還得給波蘭、丹麥、比利時和盧森堡割讓部分領土。被割讓出去的不僅是土地,還有700萬人口,大約是當時德國人口的十分之一。協約國占領了萊茵河的西岸,東岸被劃成非軍事區。一戰之后,德國一共失去了15%的可耕種土地,26%的煤炭資源,38%的鋼鐵生產能力,75%的鐵礦資源。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都被瓜分,所有的海外資產均被沒收。1921-1922年,德國的總財政支出不到120億,其中支付戰爭賠款的部分就達51億。 德國統治者需要賠償的不僅僅是敵國,國內的欠賬也一大堆。戰爭留下了80萬名傷兵、53萬名戰爭寡婦、120萬名戰爭孤兒。拖欠的工人工資要還;退伍的大批老兵需要工作;戰后的德國滿目瘡痍,房屋需要重建;戰后物資緊缺,政府得保障食品供給,發放補貼。 德國原本是一個君主制國家,1918年爆發的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經過一段混亂的國內政治動蕩,1919年2月德國國民會議在小城魏瑪召開,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這個倉促之間拼湊出來的民主政權,是一個先天不足的早產兒。他們被緊緊的包裹在各種政治力量的夾縫之中,小心翼翼的保護脆弱的自己。只有強大的領導人才能引導他的人民,而孱弱的領導人只能選擇誤導人民。 魏瑪共和國的政客很快就發現,巨額的戰爭賠款是最好的替罪羊,而通過發鈔票還債,似乎是一個受盡凌辱的弱者反抗強橫的正義之舉。從1921年開始,德國的央行就開始授意其國內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大量買進外匯,因為德國有的是紙幣,但卻缺乏外匯。這一做法的結果就是馬克不斷貶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馬克、英國先令、法國法郎和意大利里拉的幣值大體相當,但到了1923年底,大約1,000,000,000,000馬克,才能兌換一先令、一法郎或一里拉。 從表面上看,德國讓馬克貶值,是為了逃避戰爭賠款。但貶值并不能直接減少德國的戰爭賠款。按照凡爾賽合約的規定,德國需要按照固定比率的“金馬克”,即按馬克的黃金含量支付戰爭賠款。即使馬克的名義匯率一貶再貶,也沒有辦法甩掉賠款負擔。那么,馬克貶值的真實企圖是什么呢? 馬克的貶值很像一部驚悚片,它牽動了全世界的神經。德國人就是要用這種很有戲劇性的悲情故事告訴全世界,德國已經被沉重的戰爭賠款壓垮了,沒有別的辦法了。《時代》周刊的一篇報道中寫到,一位身在德國的外國商人說:“德國到處都是繁榮,這個國家沒有貧困。想象不出來這樣的一個國家為什么還不起戰爭賠款。這個國家里人人都是演員。”即使馬克貶值沒有讓德國直接減少債務負擔,但卻讓德國享受到了其他的好處。貨幣貶值有助于德國企業增加出口,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這段時期,德國是通貨膨脹,而英國是通貨緊縮。德國后來滑入惡性通貨膨脹,是把一件可取的事情做得太過分了,而英國則是做出了倒行逆施的選擇。德國在經濟虛弱的時候選擇了輸血,但最后瘋狂到了“打雞血”的地步。英國卻是在經濟虛弱的時候,幻想通過放血,能讓身體更快健康。 馬克貶值的背后是德國在開動馬力印鈔票。濫發貨幣的結果一定是物價上漲。但是,馬克的貶值很像一部驚悚片,它牽動了全世界的神經。德國人就是要用這種很有戲劇性的悲情故事告訴全世界,德國已經被沉重的戰爭賠款壓垮了,沒有別的辦法了。《時代》周刊的一篇報道中寫到,一位身在德國的外國商人說:“德國到處都是繁榮,這個國家沒有貧困。想象不出來這樣的一個國家為什么還不起戰爭賠款。這個國家里人人都是演員。”即使馬克貶值沒有讓德國直接減少債務負擔,但卻讓德國享受到了其他的好處。貨幣貶值有助于德國企業增加出口,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這段時期,德國是通貨膨脹,而英國是通貨緊縮。德國后來滑入惡性通貨膨脹,是把一件可取的事情做得太過分了,而英國則是做出了倒行逆施的選擇。德國在經濟虛弱的時候選擇了輸血,但最后瘋狂到了“打雞血”的地步。英國卻是在經濟虛弱的時候,幻想通過放血,能讓身體更快健康。
德國的公眾卻更愿意相信,帶來通貨膨脹的元兇不是國內錯誤的貨幣政策,而是因為外國人:因為戰勝國要把巨額賠款強加給德國,因為外國的投機份子在興風作浪,因為萬惡的猶太人!看到物價上漲,德國的公眾不是要求政府穩定物價和幣值,而是要求政府要提高工資。這帶來一個惡性循環:因為通貨膨脹,導致工資提高,德國政府不得不印更多的鈔票,好去安撫群情激憤的公眾。一開始是輸血,很快就成了做血液透析。1922年,溫和的通貨膨脹,變成了脫韁的野馬。1922年下半年,物價上漲了21倍。1923年上半年又上漲了13倍。七月漲了四倍,八月十二倍,九月二十五倍,十月將近三百倍。為了加印鈔票,德國央行雇傭了私人印刷廠。1923年,在最瘋狂的時候,德國央行印刷的鈔票只印一面,為了是節省墨水和時間。 最初,大家并不覺得通貨膨脹有問題。很多企業主都有不動產,如廠房、土地、設備和存貨,貨幣貶值之后他們反而受益。借債的企業債務壓力減輕了。跨國公司在海外經營,賺的是硬通貨幣,馬克貶值對他們也沒有影響。公務員和參加了工會的工人得到政府的承諾,工資會穩步上漲。但很快,人們就意識到了通貨膨脹的殘酷。尤其是那些只能靠工資收入的普通人家和那些領養老金的老人們受到的損失最為慘重。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放進銀行的錢在縮水。通貨膨脹帶來了恐慌。原本是一個月發工資,現在工人們要求一周發兩次工資。人們學會了在飯館吃飯的時候提前付款,因為吃完飯價格就漲了。推著一小車鈔票去買東西,成了對那個時代難以磨滅的記憶。恐慌又帶來了絕望。走投無路的人們只能變賣家具。鋼琴尤其受歡迎,甚至變成了一種貨幣。絕望的壯年人走上街頭搶劫。絕望的老人走到廚房,打開煤氣,把臉蒙上去,安靜地自殺。 凱恩斯在《和約的經濟后果》一書中,借列寧之口說,要想摧毀資本主義,最好的辦法就是摧毀它的貨幣。乍看起來,德國的垮臺就是因為惡性通貨膨脹,其實,德國后來很快就控制住了惡性通貨膨脹。1923年11月德國開始控制惡性通貨膨脹。一開始,作為過渡,德國發行了以土地為儲備的“土地馬克”(rentenmark)。一土地馬克相當于一萬億舊馬克。1924年德國正式發行金馬克。舊馬克被徹底扔進了垃圾箱。盡管德國人民經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歲月,但總體來講,一個有黃金、資產和勞動力的大國,可以從惡性通貨膨脹中迅速恢復。1924-1929年,德國工業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其他歐洲國家。 真正摧毀德國的,不是貨幣的死亡,而是民主的自殺。 1929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德國也深受其害。正是由于剛剛經歷過惡性通貨膨脹,德國政府仍然心有余悸,所以總是擔心通貨膨脹會死灰復燃。1929年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德國還在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其利率比英國和美國都高得多。在需要政府增加支出的時候,德國在1930年提出,要實施財政平衡。在歐美各國中,德國和美國是受到金融危機沖擊最大的國家。1930-1938年,德國失業率為22%,美國為26%。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本杰明·弗里德曼在《經濟增長的道德含義》一書中指出,當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的時候,一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加開明、包容、積極、樂觀,而當經濟增長放慢甚至停滯之后,一個社會就會變得狹隘、排外、消極、悲觀。希特勒在德國上臺,不是通過發動軍事政變,而是通過選舉,是民主制度下德國選民的選票,把希特勒推導了臺上。而希特勒之能夠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上臺,德國的民主體制最終蛻化成惡魔的暴政,就是因為在經濟增長低迷時期,整個社會情緒變得越來越焦躁和暴怒。拿破侖之所以能夠統治法國,是因為每一個法國人都是小拿破侖。希特勒之所以能夠統治德國,也是因為當時的德國人都變成了小希特勒。 191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希特勒參加了一個小黨,德國工人黨的成員。他是這個黨的第555名黨員。一年之后,他就當上了德國工人黨的首領。1920年,德國工人黨改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在很長的時間里,納粹黨在德國的政壇里都只是個可笑的跑龍套者。但是,只要經濟形勢惡化,納粹的影響力就會擴大。1923年11月,法國擔心德國還不了戰爭賠款,干脆把軍隊開進了魯爾區,這導致德國經濟一片混亂。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希特勒在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館發動政變,想推翻德國政府,但卻以失敗告終,兩天之后希特勒就被捕入獄。他在巴伐利亞的監獄里呆了幾個月,寫成了《我的奮斗》一書。 這一鬧劇反而使得希特勒成了全國的名人,納粹黨的活動也逐漸從街頭走向選舉。當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納粹的選票就會增加,當經濟形勢好轉的時候,納粹的選票就會減少。比如在1924年年初的時候,德國的失業率已經上升到13%,希特勒的選票達到7%,隨后,失業率好轉,到這一年12月的時候,希特勒得到的選票掉到了3%。當時,無論是右翼的民族主義,還是左翼的共產主義,擁有的選票都馬克貶值的背后是德國在開動馬力印鈔票。濫發貨幣的結果一定是物價上漲。但是,德國的公眾卻更愿意相信,帶來通貨膨脹的元兇不是國內錯誤的貨幣政策,而是因為外國人:因為戰勝國要把巨額賠款強加給德國,因為外國的投機份子在興風作浪,因為萬惡的猶太人!看到物價上漲,德國的公眾不是要求政府穩定物價和幣值,而是要求政府要提高工資。這帶來一個惡性循環:因為通貨膨脹,導致工資提高,德國政府不得不印更多的鈔票,好去安撫群情激憤的公眾。一開始是輸血,很快就成了做血液透析。1922年,溫和的通貨膨脹,變成了脫韁的野馬。1922年下半年,物價上漲了21倍。1923年上半年又上漲了13倍。七月漲了四倍,八月十二倍,九月二十五倍,十月將近三百倍。為了加印鈔票,德國央行雇傭了私人印刷廠。1923年,在最瘋狂的時候,德國央行印刷的鈔票只印一面,為了是節省墨水和時間。
最初,大家并不覺得通貨膨脹有問題。很多企業主都有不動產,如廠房、土地、設備和存貨,貨幣貶值之后他們反而受益。借債的企業債務壓力減輕了。跨國公司在海外經營,賺的是硬通貨幣,馬克貶值對他們也沒有影響。公務員和參加了工會的工人得到政府的承諾,工資會穩步上漲。但很快,人們就意識到了通貨膨脹的殘酷。尤其是那些只能靠工資收入的普通人家和那些領養老金的老人們受到的損失最為慘重。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放進銀行的錢在縮水。通貨膨脹帶來了恐慌。原本是一個月發工資,現在工人們要求一周發兩次工資。人們學會了在飯館吃飯的時候提前付款,因為吃完飯價格就漲了。推著一小車鈔票去買東西,成了對那個時代難以磨滅的記憶。恐慌又帶來了絕望。走投無路的人們只能變賣家具。鋼琴尤其受歡迎,甚至變成了一種貨幣。絕望的壯年人走上街頭搶劫。絕望的老人走到廚房,打開煤氣,把臉蒙上去,安靜地自殺。
德國的公眾卻更愿意相信,帶來通貨膨脹的元兇不是國內錯誤的貨幣政策,而是因為外國人:因為戰勝國要把巨額賠款強加給德國,因為外國的投機份子在興風作浪,因為萬惡的猶太人!看到物價上漲,德國的公眾不是要求政府穩定物價和幣值,而是要求政府要提高工資。這帶來一個惡性循環:因為通貨膨脹,導致工資提高,德國政府不得不印更多的鈔票,好去安撫群情激憤的公眾。一開始是輸血,很快就成了做血液透析。1922年,溫和的通貨膨脹,變成了脫韁的野馬。1922年下半年,物價上漲了21倍。1923年上半年又上漲了13倍。七月漲了四倍,八月十二倍,九月二十五倍,十月將近三百倍。為了加印鈔票,德國央行雇傭了私人印刷廠。1923年,在最瘋狂的時候,德國央行印刷的鈔票只印一面,為了是節省墨水和時間。 最初,大家并不覺得通貨膨脹有問題。很多企業主都有不動產,如廠房、土地、設備和存貨,貨幣貶值之后他們反而受益。借債的企業債務壓力減輕了。跨國公司在海外經營,賺的是硬通貨幣,馬克貶值對他們也沒有影響。公務員和參加了工會的工人得到政府的承諾,工資會穩步上漲。但很快,人們就意識到了通貨膨脹的殘酷。尤其是那些只能靠工資收入的普通人家和那些領養老金的老人們受到的損失最為慘重。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放進銀行的錢在縮水。通貨膨脹帶來了恐慌。原本是一個月發工資,現在工人們要求一周發兩次工資。人們學會了在飯館吃飯的時候提前付款,因為吃完飯價格就漲了。推著一小車鈔票去買東西,成了對那個時代難以磨滅的記憶。恐慌又帶來了絕望。走投無路的人們只能變賣家具。鋼琴尤其受歡迎,甚至變成了一種貨幣。絕望的壯年人走上街頭搶劫。絕望的老人走到廚房,打開煤氣,把臉蒙上去,安靜地自殺。 凱恩斯在《和約的經濟后果》一書中,借列寧之口說,要想摧毀資本主義,最好的辦法就是摧毀它的貨幣。乍看起來,德國的垮臺就是因為惡性通貨膨脹,其實,德國后來很快就控制住了惡性通貨膨脹。1923年11月德國開始控制惡性通貨膨脹。一開始,作為過渡,德國發行了以土地為儲備的“土地馬克”(rentenmark)。一土地馬克相當于一萬億舊馬克。1924年德國正式發行金馬克。舊馬克被徹底扔進了垃圾箱。盡管德國人民經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歲月,但總體來講,一個有黃金、資產和勞動力的大國,可以從惡性通貨膨脹中迅速恢復。1924-1929年,德國工業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其他歐洲國家。 真正摧毀德國的,不是貨幣的死亡,而是民主的自殺。 1929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德國也深受其害。正是由于剛剛經歷過惡性通貨膨脹,德國政府仍然心有余悸,所以總是擔心通貨膨脹會死灰復燃。1929年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德國還在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其利率比英國和美國都高得多。在需要政府增加支出的時候,德國在1930年提出,要實施財政平衡。在歐美各國中,德國和美國是受到金融危機沖擊最大的國家。1930-1938年,德國失業率為22%,美國為26%。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本杰明·弗里德曼在《經濟增長的道德含義》一書中指出,當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的時候,一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加開明、包容、積極、樂觀,而當經濟增長放慢甚至停滯之后,一個社會就會變得狹隘、排外、消極、悲觀。希特勒在德國上臺,不是通過發動軍事政變,而是通過選舉,是民主制度下德國選民的選票,把希特勒推導了臺上。而希特勒之能夠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上臺,德國的民主體制最終蛻化成惡魔的暴政,就是因為在經濟增長低迷時期,整個社會情緒變得越來越焦躁和暴怒。拿破侖之所以能夠統治法國,是因為每一個法國人都是小拿破侖。希特勒之所以能夠統治德國,也是因為當時的德國人都變成了小希特勒。 191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希特勒參加了一個小黨,德國工人黨的成員。他是這個黨的第555名黨員。一年之后,他就當上了德國工人黨的首領。1920年,德國工人黨改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在很長的時間里,納粹黨在德國的政壇里都只是個可笑的跑龍套者。但是,只要經濟形勢惡化,納粹的影響力就會擴大。1923年11月,法國擔心德國還不了戰爭賠款,干脆把軍隊開進了魯爾區,這導致德國經濟一片混亂。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希特勒在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館發動政變,想推翻德國政府,但卻以失敗告終,兩天之后希特勒就被捕入獄。他在巴伐利亞的監獄里呆了幾個月,寫成了《我的奮斗》一書。 這一鬧劇反而使得希特勒成了全國的名人,納粹黨的活動也逐漸從街頭走向選舉。當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納粹的選票就會增加,當經濟形勢好轉的時候,納粹的選票就會減少。比如在1924年年初的時候,德國的失業率已經上升到13%,希特勒的選票達到7%,隨后,失業率好轉,到這一年12月的時候,希特勒得到的選票掉到了3%。當時,無論是右翼的民族主義,還是左翼的共產主義,擁有的選票都凱恩斯在《和約的經濟后果》一書中,借列寧之口說,要想摧毀資本主義,最好的辦法就是摧毀它的貨幣。乍看起來,德國的垮臺就是因為惡性通貨膨脹,其實,德國后來很快就控制住了惡性通貨膨脹。1923年11月德國開始控制惡性通貨膨脹。一開始,作為過渡,德國發行了以土地為儲備的“土地馬克”(rentenmark)。一土地馬克相當于一萬億舊馬克。1924年德國正式發行金馬克。舊馬克被徹底扔進了垃圾箱。盡管德國人民經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歲月,但總體來講,一個有黃金、資產和勞動力的大國,可以從惡性通貨膨脹中迅速恢復。1924-1929年,德國工業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其他歐洲國家。
真正摧毀德國的,不是貨幣的死亡,而是民主的自殺。
遠遠高于納粹黨。1928年的選舉結果是,民族主義獲得了14%的選票,共產主義獲得了11%的選票。 1929年,由于外部的沖擊和錯誤的國內宏觀經濟政策,德國的經濟形勢急轉直下,而納粹的選票卻一飛沖天。1930年德國國會選舉的時候,納粹獲得的選票居然高達18.3%,僅次于當時的第一大黨社會民主黨。在491個國會席位中,納粹黨占了107個。希特勒成了德國政壇上炙手可熱的人物。1932年,德國的失業率高達44%,當年7月的國會選舉中,納粹黨獲得了37.3%的選票,占有230個席位,社會民主黨不幸落敗,只獲得了21.6%的選票,占133個席位。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已經出現了經濟復蘇的跡象,納粹黨獲得的選票也開始下降,跌到了33.1%。但希特勒抓住了這一稍縱即逝的機會,逼迫當時的德國總理施萊謝爾下臺,自己于1933年當上了德國總理。“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希特勒馬上策劃了國會縱火案,逮捕共產黨領袖,解散國會,取締一切其他政黨和社會團體,魏瑪共和國變成了臭名昭著的德意志第三帝國。 到底是誰投了希特勒的票?很多政治學家根據當時的選舉資料,對納粹黨的投票支持者進行了分析。一般認為,納粹黨的政治綱領對一些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們更有吸引力。換言之,投票支持希特勒的是一些教育程度低,容易被蒙蔽和欺騙的人們。的確,相對而言,納粹黨在小城市的得票高于大城市。在2.5萬人以下的小城鎮,納粹黨的得票率平均在41%,而在10萬以上的城鎮,得票率平均為32%。但在柏林、漢堡這些大城市,納粹黨的得票率并不低。盡管納粹喜歡雇傭一些退伍士兵參加游行,但大部分退伍軍人是共產黨的支持者。城市的工人階級也大多投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的票。工人中的年輕人和失業工人更多的會投希特勒的票。更令人不安的是,中產階級中有很多投希特勒的票。大學生,尤其是出生于中產階級的大學生,有很多投希特勒的票。公務員中也有很多投希特勒的票。這些社會階層不應該是維系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嗎?為什么他們會倒戈易幟呢?他們中的有些人,出于對激進的馬克思主義的恐懼,所以把票投給了反共的納粹黨;他們中的有些人,是出于對個人事業的焦慮,希望在溺死之前找到一個稻草;他們中的有些人,是由于喪失了優越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安全感,產生對社會的怨毒之氣。而他們所有的人,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把繩索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1943年,身在美國的德裔學者格申克隆在《德國的面包和民主》一書中寫到:“1918年以來德國共和國的歷史給我們一個深刻的教訓:在特定的形勢下,一個根深蒂固的民主制度會選擇自我毀滅”。或許,在特定的情況下,人們一時沖動,會產生反對民主的狂熱。但民主制度恰恰制造了讓這種狂熱鑄成大錯的機會。狂熱可能很快就會過去,但自殺的民主制度卻無法再被搶救回來。 2012年2月6日于首爾千禧希爾頓酒店1929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德國也深受其害。正是由于剛剛經歷過惡性通貨膨脹,德國政府仍然心有余悸,所以總是擔心通貨膨脹會死灰復燃。1929年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德國還在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其利率比英國和美國都高得多。在需要政府增加支出的時候,德國在1930年提出,要實施財政平衡。在歐美各國中,德國和美國是受到金融危機沖擊最大的國家。1930-1938年,德國失業率為22%,美國為26%。
德國的公眾卻更愿意相信,帶來通貨膨脹的元兇不是國內錯誤的貨幣政策,而是因為外國人:因為戰勝國要把巨額賠款強加給德國,因為外國的投機份子在興風作浪,因為萬惡的猶太人!看到物價上漲,德國的公眾不是要求政府穩定物價和幣值,而是要求政府要提高工資。這帶來一個惡性循環:因為通貨膨脹,導致工資提高,德國政府不得不印更多的鈔票,好去安撫群情激憤的公眾。一開始是輸血,很快就成了做血液透析。1922年,溫和的通貨膨脹,變成了脫韁的野馬。1922年下半年,物價上漲了21倍。1923年上半年又上漲了13倍。七月漲了四倍,八月十二倍,九月二十五倍,十月將近三百倍。為了加印鈔票,德國央行雇傭了私人印刷廠。1923年,在最瘋狂的時候,德國央行印刷的鈔票只印一面,為了是節省墨水和時間。 最初,大家并不覺得通貨膨脹有問題。很多企業主都有不動產,如廠房、土地、設備和存貨,貨幣貶值之后他們反而受益。借債的企業債務壓力減輕了。跨國公司在海外經營,賺的是硬通貨幣,馬克貶值對他們也沒有影響。公務員和參加了工會的工人得到政府的承諾,工資會穩步上漲。但很快,人們就意識到了通貨膨脹的殘酷。尤其是那些只能靠工資收入的普通人家和那些領養老金的老人們受到的損失最為慘重。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放進銀行的錢在縮水。通貨膨脹帶來了恐慌。原本是一個月發工資,現在工人們要求一周發兩次工資。人們學會了在飯館吃飯的時候提前付款,因為吃完飯價格就漲了。推著一小車鈔票去買東西,成了對那個時代難以磨滅的記憶。恐慌又帶來了絕望。走投無路的人們只能變賣家具。鋼琴尤其受歡迎,甚至變成了一種貨幣。絕望的壯年人走上街頭搶劫。絕望的老人走到廚房,打開煤氣,把臉蒙上去,安靜地自殺。 凱恩斯在《和約的經濟后果》一書中,借列寧之口說,要想摧毀資本主義,最好的辦法就是摧毀它的貨幣。乍看起來,德國的垮臺就是因為惡性通貨膨脹,其實,德國后來很快就控制住了惡性通貨膨脹。1923年11月德國開始控制惡性通貨膨脹。一開始,作為過渡,德國發行了以土地為儲備的“土地馬克”(rentenmark)。一土地馬克相當于一萬億舊馬克。1924年德國正式發行金馬克。舊馬克被徹底扔進了垃圾箱。盡管德國人民經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歲月,但總體來講,一個有黃金、資產和勞動力的大國,可以從惡性通貨膨脹中迅速恢復。1924-1929年,德國工業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其他歐洲國家。 真正摧毀德國的,不是貨幣的死亡,而是民主的自殺。 1929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德國也深受其害。正是由于剛剛經歷過惡性通貨膨脹,德國政府仍然心有余悸,所以總是擔心通貨膨脹會死灰復燃。1929年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德國還在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其利率比英國和美國都高得多。在需要政府增加支出的時候,德國在1930年提出,要實施財政平衡。在歐美各國中,德國和美國是受到金融危機沖擊最大的國家。1930-1938年,德國失業率為22%,美國為26%。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本杰明·弗里德曼在《經濟增長的道德含義》一書中指出,當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的時候,一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加開明、包容、積極、樂觀,而當經濟增長放慢甚至停滯之后,一個社會就會變得狹隘、排外、消極、悲觀。希特勒在德國上臺,不是通過發動軍事政變,而是通過選舉,是民主制度下德國選民的選票,把希特勒推導了臺上。而希特勒之能夠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上臺,德國的民主體制最終蛻化成惡魔的暴政,就是因為在經濟增長低迷時期,整個社會情緒變得越來越焦躁和暴怒。拿破侖之所以能夠統治法國,是因為每一個法國人都是小拿破侖。希特勒之所以能夠統治德國,也是因為當時的德國人都變成了小希特勒。 191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希特勒參加了一個小黨,德國工人黨的成員。他是這個黨的第555名黨員。一年之后,他就當上了德國工人黨的首領。1920年,德國工人黨改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在很長的時間里,納粹黨在德國的政壇里都只是個可笑的跑龍套者。但是,只要經濟形勢惡化,納粹的影響力就會擴大。1923年11月,法國擔心德國還不了戰爭賠款,干脆把軍隊開進了魯爾區,這導致德國經濟一片混亂。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希特勒在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館發動政變,想推翻德國政府,但卻以失敗告終,兩天之后希特勒就被捕入獄。他在巴伐利亞的監獄里呆了幾個月,寫成了《我的奮斗》一書。 這一鬧劇反而使得希特勒成了全國的名人,納粹黨的活動也逐漸從街頭走向選舉。當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納粹的選票就會增加,當經濟形勢好轉的時候,納粹的選票就會減少。比如在1924年年初的時候,德國的失業率已經上升到13%,希特勒的選票達到7%,隨后,失業率好轉,到這一年12月的時候,希特勒得到的選票掉到了3%。當時,無論是右翼的民族主義,還是左翼的共產主義,擁有的選票都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本杰明·弗里德曼在《經濟增長的道德含義》一書中指出,當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的時候,一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加開明、包容、積極、樂觀,而當經濟增長放慢甚至停滯之后,一個社會就會變得狹隘、排外、消極、悲觀。希特勒在德國上臺,不是通過發動軍事政變,而是通過選舉,是民主制度下德國選民的選票,把希特勒推導了臺上。而希特勒之能夠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上臺,德國的民主體制最終蛻化成惡魔的暴政,就是因為在經濟增長低迷時期,整個社會情緒變得越來越焦躁和暴怒。拿破侖之所以能夠統治法國,是因為每一個法國人都是小拿破侖。希特勒之所以能夠統治德國,也是因為當時的德國人都變成了小希特勒。
1919 在很多德國人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得莫名其妙。1917年,德國軍隊在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元帥的帶領下,在西線擋住了英法盟軍猛烈的攻勢。東線的戰局也發生了有利于德國的變化。1917年11月沙俄爆發了十月革命。流亡瑞士的列寧在德國威廉皇帝的默許下,悄悄乘火車回到彼得格勒,領導成立了蘇維埃共和國。列寧隨后和德國簽訂了停戰協議,割讓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賠償德國60億馬克。東線的局勢平息之后,魯登道夫元帥揮師西向,在1918年3月到7月之間發動了五次大規模進攻,一度進逼到距離巴黎僅只有30多公里的地方。但是,美國軍隊如黑云壓城一般,突然登陸歐洲戰場,協約國士氣大振。七月份,法國軍隊在馬恩河發動反攻。八月份,英國和加拿大軍隊突破了德軍在亞眠的防線。德國苦心經營的興登堡防線土崩瓦解。九月之后,德國的頹勢愈益明顯,部隊節節敗退,國內的工人運動如火如荼,威廉港等多個軍港的海軍嘩變,這場戰爭再也打不下去了。短短六周之后,德國就簽訂了停戰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來得匆忙,去得倉促,仿佛一場兩個小時的電影,放到110分鐘的時候還沒有看清情節,到最后十分鐘就草草收場了,看得人一頭霧水。難怪德國人對一戰的失敗一直耿耿于懷。很多德國人感覺,他們不是在戰場上被打敗的,而是被人從背后刺了一刀。數年之后,魯登道夫元帥應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社的邀請寫回憶關于一戰的回憶文章,他文章的題目就叫:“德國從未戰敗!”。 盡管名義上德國和協約國簽訂的是停戰協議,而非投降協議,但沒有比德國更失敗的戰敗國了。德國需要賠償1320億金馬克,主要是賠給英國、法國和比利時。原本在普法戰爭中從法國搶走的阿爾薩斯和洛林,要歸還法國,還得給波蘭、丹麥、比利時和盧森堡割讓部分領土。被割讓出去的不僅是土地,還有700萬人口,大約是當時德國人口的十分之一。協約國占領了萊茵河的西岸,東岸被劃成非軍事區。一戰之后,德國一共失去了15%的可耕種土地,26%的煤炭資源,38%的鋼鐵生產能力,75%的鐵礦資源。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都被瓜分,所有的海外資產均被沒收。1921-1922年,德國的總財政支出不到120億,其中支付戰爭賠款的部分就達51億。 德國統治者需要賠償的不僅僅是敵國,國內的欠賬也一大堆。戰爭留下了80萬名傷兵、53萬名戰爭寡婦、120萬名戰爭孤兒。拖欠的工人工資要還;退伍的大批老兵需要工作;戰后的德國滿目瘡痍,房屋需要重建;戰后物資緊缺,政府得保障食品供給,發放補貼。 德國原本是一個君主制國家,1918年爆發的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經過一段混亂的國內政治動蕩,1919年2月德國國民會議在小城魏瑪召開,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這個倉促之間拼湊出來的民主政權,是一個先天不足的早產兒。他們被緊緊的包裹在各種政治力量的夾縫之中,小心翼翼的保護脆弱的自己。只有強大的領導人才能引導他的人民,而孱弱的領導人只能選擇誤導人民。 魏瑪共和國的政客很快就發現,巨額的戰爭賠款是最好的替罪羊,而通過發鈔票還債,似乎是一個受盡凌辱的弱者反抗強橫的正義之舉。從1921年開始,德國的央行就開始授意其國內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大量買進外匯,因為德國有的是紙幣,但卻缺乏外匯。這一做法的結果就是馬克不斷貶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馬克、英國先令、法國法郎和意大利里拉的幣值大體相當,但到了1923年底,大約1,000,000,000,000馬克,才能兌換一先令、一法郎或一里拉。 從表面上看,德國讓馬克貶值,是為了逃避戰爭賠款。但貶值并不能直接減少德國的戰爭賠款。按照凡爾賽合約的規定,德國需要按照固定比率的“金馬克”,即按馬克的黃金含量支付戰爭賠款。即使馬克的名義匯率一貶再貶,也沒有辦法甩掉賠款負擔。那么,馬克貶值的真實企圖是什么呢? 馬克的貶值很像一部驚悚片,它牽動了全世界的神經。德國人就是要用這種很有戲劇性的悲情故事告訴全世界,德國已經被沉重的戰爭賠款壓垮了,沒有別的辦法了。《時代》周刊的一篇報道中寫到,一位身在德國的外國商人說:“德國到處都是繁榮,這個國家沒有貧困。想象不出來這樣的一個國家為什么還不起戰爭賠款。這個國家里人人都是演員。”即使馬克貶值沒有讓德國直接減少債務負擔,但卻讓德國享受到了其他的好處。貨幣貶值有助于德國企業增加出口,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這段時期,德國是通貨膨脹,而英國是通貨緊縮。德國后來滑入惡性通貨膨脹,是把一件可取的事情做得太過分了,而英國則是做出了倒行逆施的選擇。德國在經濟虛弱的時候選擇了輸血,但最后瘋狂到了“打雞血”的地步。英國卻是在經濟虛弱的時候,幻想通過放血,能讓身體更快健康。 馬克貶值的背后是德國在開動馬力印鈔票。濫發貨幣的結果一定是物價上漲。但是,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希特勒參加了一個小黨,德國工人黨的成員。他是這個黨的第555名黨員。一年之后,他就當上了德國工人黨的首領。1920年,德國工人黨改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在很長的時間里,納粹黨在德國的政壇里都只是個可笑的跑龍套者。但是,只要經濟形勢惡化,納粹的影響力就會擴大。1923年11月,法國擔心德國還不了戰爭賠款,干脆把軍隊開進了魯爾區,這導致德國經濟一片混亂。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希特勒在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館發動政變,想推翻德國政府,但卻以失敗告終,兩天之后希特勒就被捕入獄。他在巴伐利亞的監獄里呆了幾個月,寫成了《我的奮斗》一書。
這一鬧劇反而使得希特勒成了全國的名人,納粹黨的活動也逐漸從街頭走向選舉。當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納粹的選票就會增加,當經濟形勢好轉的時候,納粹的選票就會減少。比如在1924年年初的時候,德國的失業率已經上升到13%,希特勒的選票達到7%,隨后,失業率好轉,到這一年12月的時候,希特勒得到的選票掉到了3%。當時,無論是右翼的民族主義,還是左翼的共產主義,擁有的選票都遠遠高于納粹黨。1928年的選舉結果是,民族主義獲得了14%的選票,共產主義獲得了11%的選票。
在很多德國人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得莫名其妙。1917年,德國軍隊在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元帥的帶領下,在西線擋住了英法盟軍猛烈的攻勢。東線的戰局也發生了有利于德國的變化。1917年11月沙俄爆發了十月革命。流亡瑞士的列寧在德國威廉皇帝的默許下,悄悄乘火車回到彼得格勒,領導成立了蘇維埃共和國。列寧隨后和德國簽訂了停戰協議,割讓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賠償德國60億馬克。東線的局勢平息之后,魯登道夫元帥揮師西向,在1918年3月到7月之間發動了五次大規模進攻,一度進逼到距離巴黎僅只有30多公里的地方。但是,美國軍隊如黑云壓城一般,突然登陸歐洲戰場,協約國士氣大振。七月份,法國軍隊在馬恩河發動反攻。八月份,英國和加拿大軍隊突破了德軍在亞眠的防線。德國苦心經營的興登堡防線土崩瓦解。九月之后,德國的頹勢愈益明顯,部隊節節敗退,國內的工人運動如火如荼,威廉港等多個軍港的海軍嘩變,這場戰爭再也打不下去了。短短六周之后,德國就簽訂了停戰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來得匆忙,去得倉促,仿佛一場兩個小時的電影,放到110分鐘的時候還沒有看清情節,到最后十分鐘就草草收場了,看得人一頭霧水。難怪德國人對一戰的失敗一直耿耿于懷。很多德國人感覺,他們不是在戰場上被打敗的,而是被人從背后刺了一刀。數年之后,魯登道夫元帥應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社的邀請寫回憶關于一戰的回憶文章,他文章的題目就叫:“德國從未戰敗!”。 盡管名義上德國和協約國簽訂的是停戰協議,而非投降協議,但沒有比德國更失敗的戰敗國了。德國需要賠償1320億金馬克,主要是賠給英國、法國和比利時。原本在普法戰爭中從法國搶走的阿爾薩斯和洛林,要歸還法國,還得給波蘭、丹麥、比利時和盧森堡割讓部分領土。被割讓出去的不僅是土地,還有700萬人口,大約是當時德國人口的十分之一。協約國占領了萊茵河的西岸,東岸被劃成非軍事區。一戰之后,德國一共失去了15%的可耕種土地,26%的煤炭資源,38%的鋼鐵生產能力,75%的鐵礦資源。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都被瓜分,所有的海外資產均被沒收。1921-1922年,德國的總財政支出不到120億,其中支付戰爭賠款的部分就達51億。 德國統治者需要賠償的不僅僅是敵國,國內的欠賬也一大堆。戰爭留下了80萬名傷兵、53萬名戰爭寡婦、120萬名戰爭孤兒。拖欠的工人工資要還;退伍的大批老兵需要工作;戰后的德國滿目瘡痍,房屋需要重建;戰后物資緊缺,政府得保障食品供給,發放補貼。 德國原本是一個君主制國家,1918年爆發的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經過一段混亂的國內政治動蕩,1919年2月德國國民會議在小城魏瑪召開,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這個倉促之間拼湊出來的民主政權,是一個先天不足的早產兒。他們被緊緊的包裹在各種政治力量的夾縫之中,小心翼翼的保護脆弱的自己。只有強大的領導人才能引導他的人民,而孱弱的領導人只能選擇誤導人民。 魏瑪共和國的政客很快就發現,巨額的戰爭賠款是最好的替罪羊,而通過發鈔票還債,似乎是一個受盡凌辱的弱者反抗強橫的正義之舉。從1921年開始,德國的央行就開始授意其國內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大量買進外匯,因為德國有的是紙幣,但卻缺乏外匯。這一做法的結果就是馬克不斷貶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馬克、英國先令、法國法郎和意大利里拉的幣值大體相當,但到了1923年底,大約1,000,000,000,000馬克,才能兌換一先令、一法郎或一里拉。 從表面上看,德國讓馬克貶值,是為了逃避戰爭賠款。但貶值并不能直接減少德國的戰爭賠款。按照凡爾賽合約的規定,德國需要按照固定比率的“金馬克”,即按馬克的黃金含量支付戰爭賠款。即使馬克的名義匯率一貶再貶,也沒有辦法甩掉賠款負擔。那么,馬克貶值的真實企圖是什么呢? 馬克的貶值很像一部驚悚片,它牽動了全世界的神經。德國人就是要用這種很有戲劇性的悲情故事告訴全世界,德國已經被沉重的戰爭賠款壓垮了,沒有別的辦法了。《時代》周刊的一篇報道中寫到,一位身在德國的外國商人說:“德國到處都是繁榮,這個國家沒有貧困。想象不出來這樣的一個國家為什么還不起戰爭賠款。這個國家里人人都是演員。”即使馬克貶值沒有讓德國直接減少債務負擔,但卻讓德國享受到了其他的好處。貨幣貶值有助于德國企業增加出口,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這段時期,德國是通貨膨脹,而英國是通貨緊縮。德國后來滑入惡性通貨膨脹,是把一件可取的事情做得太過分了,而英國則是做出了倒行逆施的選擇。德國在經濟虛弱的時候選擇了輸血,但最后瘋狂到了“打雞血”的地步。英國卻是在經濟虛弱的時候,幻想通過放血,能讓身體更快健康。 馬克貶值的背后是德國在開動馬力印鈔票。濫發貨幣的結果一定是物價上漲。但是,
1929 在很多德國人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得莫名其妙。1917年,德國軍隊在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元帥的帶領下,在西線擋住了英法盟軍猛烈的攻勢。東線的戰局也發生了有利于德國的變化。1917年11月沙俄爆發了十月革命。流亡瑞士的列寧在德國威廉皇帝的默許下,悄悄乘火車回到彼得格勒,領導成立了蘇維埃共和國。列寧隨后和德國簽訂了停戰協議,割讓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賠償德國60億馬克。東線的局勢平息之后,魯登道夫元帥揮師西向,在1918年3月到7月之間發動了五次大規模進攻,一度進逼到距離巴黎僅只有30多公里的地方。但是,美國軍隊如黑云壓城一般,突然登陸歐洲戰場,協約國士氣大振。七月份,法國軍隊在馬恩河發動反攻。八月份,英國和加拿大軍隊突破了德軍在亞眠的防線。德國苦心經營的興登堡防線土崩瓦解。九月之后,德國的頹勢愈益明顯,部隊節節敗退,國內的工人運動如火如荼,威廉港等多個軍港的海軍嘩變,這場戰爭再也打不下去了。短短六周之后,德國就簽訂了停戰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來得匆忙,去得倉促,仿佛一場兩個小時的電影,放到110分鐘的時候還沒有看清情節,到最后十分鐘就草草收場了,看得人一頭霧水。難怪德國人對一戰的失敗一直耿耿于懷。很多德國人感覺,他們不是在戰場上被打敗的,而是被人從背后刺了一刀。數年之后,魯登道夫元帥應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社的邀請寫回憶關于一戰的回憶文章,他文章的題目就叫:“德國從未戰敗!”。 盡管名義上德國和協約國簽訂的是停戰協議,而非投降協議,但沒有比德國更失敗的戰敗國了。德國需要賠償1320億金馬克,主要是賠給英國、法國和比利時。原本在普法戰爭中從法國搶走的阿爾薩斯和洛林,要歸還法國,還得給波蘭、丹麥、比利時和盧森堡割讓部分領土。被割讓出去的不僅是土地,還有700萬人口,大約是當時德國人口的十分之一。協約國占領了萊茵河的西岸,東岸被劃成非軍事區。一戰之后,德國一共失去了15%的可耕種土地,26%的煤炭資源,38%的鋼鐵生產能力,75%的鐵礦資源。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都被瓜分,所有的海外資產均被沒收。1921-1922年,德國的總財政支出不到120億,其中支付戰爭賠款的部分就達51億。 德國統治者需要賠償的不僅僅是敵國,國內的欠賬也一大堆。戰爭留下了80萬名傷兵、53萬名戰爭寡婦、120萬名戰爭孤兒。拖欠的工人工資要還;退伍的大批老兵需要工作;戰后的德國滿目瘡痍,房屋需要重建;戰后物資緊缺,政府得保障食品供給,發放補貼。 德國原本是一個君主制國家,1918年爆發的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經過一段混亂的國內政治動蕩,1919年2月德國國民會議在小城魏瑪召開,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這個倉促之間拼湊出來的民主政權,是一個先天不足的早產兒。他們被緊緊的包裹在各種政治力量的夾縫之中,小心翼翼的保護脆弱的自己。只有強大的領導人才能引導他的人民,而孱弱的領導人只能選擇誤導人民。 魏瑪共和國的政客很快就發現,巨額的戰爭賠款是最好的替罪羊,而通過發鈔票還債,似乎是一個受盡凌辱的弱者反抗強橫的正義之舉。從1921年開始,德國的央行就開始授意其國內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大量買進外匯,因為德國有的是紙幣,但卻缺乏外匯。這一做法的結果就是馬克不斷貶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馬克、英國先令、法國法郎和意大利里拉的幣值大體相當,但到了1923年底,大約1,000,000,000,000馬克,才能兌換一先令、一法郎或一里拉。 從表面上看,德國讓馬克貶值,是為了逃避戰爭賠款。但貶值并不能直接減少德國的戰爭賠款。按照凡爾賽合約的規定,德國需要按照固定比率的“金馬克”,即按馬克的黃金含量支付戰爭賠款。即使馬克的名義匯率一貶再貶,也沒有辦法甩掉賠款負擔。那么,馬克貶值的真實企圖是什么呢? 馬克的貶值很像一部驚悚片,它牽動了全世界的神經。德國人就是要用這種很有戲劇性的悲情故事告訴全世界,德國已經被沉重的戰爭賠款壓垮了,沒有別的辦法了。《時代》周刊的一篇報道中寫到,一位身在德國的外國商人說:“德國到處都是繁榮,這個國家沒有貧困。想象不出來這樣的一個國家為什么還不起戰爭賠款。這個國家里人人都是演員。”即使馬克貶值沒有讓德國直接減少債務負擔,但卻讓德國享受到了其他的好處。貨幣貶值有助于德國企業增加出口,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這段時期,德國是通貨膨脹,而英國是通貨緊縮。德國后來滑入惡性通貨膨脹,是把一件可取的事情做得太過分了,而英國則是做出了倒行逆施的選擇。德國在經濟虛弱的時候選擇了輸血,但最后瘋狂到了“打雞血”的地步。英國卻是在經濟虛弱的時候,幻想通過放血,能讓身體更快健康。 馬克貶值的背后是德國在開動馬力印鈔票。濫發貨幣的結果一定是物價上漲。但是,年,由于外部的沖擊和錯誤的國內宏觀經濟政策,德國的經濟形勢急轉直下,而納粹的選票卻一飛沖天。1930年德國國會選舉的時候,納粹獲得的選票居然高達18.3%,僅次于當時的第一大黨社會民主黨。在491個國會席位中,納粹黨占了107個。希特勒成了德國政壇上炙手可熱的人物。1932年,德國的失業率高達44%,當年7月的國會選舉中,納粹黨獲得了37.3%的選票,占有230個席位,社會民主黨不幸落敗,只獲得了21.6%的選票,占133個席位。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已經出現了經濟復蘇的跡象,納粹黨獲得的選票也開始下降,跌到了33.1%。但希特勒抓住了這一稍縱即逝的機會,逼迫當時的德國總理施萊謝爾下臺,自己于1933年當上了德國總理。“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希特勒馬上策劃了國會縱火案,逮捕共產黨領袖,解散國會,取締一切其他政黨和社會團體,魏瑪共和國變成了臭名昭著的德意志第三帝國。
到底是誰投了希特勒的票?很多政治學家根據當時的選舉資料,對納粹黨的投票支持者進行了分析。一般認為,納粹黨的政治綱領對一些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們更有吸引力。換言之,投票支持希特勒的是一些教育程度低,容易被蒙蔽和欺騙的人們。的確,相對而言,納粹黨在小城市的得票高于大城市。在2.5萬人以下的小城鎮,納粹黨的得票率平均在41%,而在10萬以上的城鎮,得票率平均為32%。但在柏林、漢堡這些大城市,納粹黨的得票率并不低。盡管納粹喜歡雇傭一些退伍士兵參加游行,但大部分退伍軍人是共產黨的支持者。城市的工人階級也大多投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的票。工人中的年輕人和失業工人更多的會投希特勒的票。更令人不安的是,中產階級中有很多投希特勒的票。大學生,尤其是出生于中產階級的大學生,有很多投希特勒的票。公務員中也有很多投希特勒的票。這些社會階層不應該是維系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嗎?為什么他們會倒戈易幟呢?他們中的有些人,出于對激進的馬克思主義的恐懼,所以把票投給了反共的納粹黨;他們中的有些人,是出于對個人事業的焦慮,希望在溺死之前找到一個稻草;他們中的有些人,是由于喪失了優越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安全感,產生對社會的怨毒之氣。而他們所有的人,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把繩索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1943年,身在美國的德裔學者格申克隆在《德國的面包和民主》一書中寫到:“1918年以來德國共和國的歷史給我們一個深刻的教訓:在特定的形勢下,一個根深蒂固的民主制度會選擇自我毀滅”。或許,在特定的情況下,人們一時沖動,會產生反對民主的狂熱。但民主制度恰恰制造了讓這種狂熱鑄成大錯的機會。狂熱可能很快就會過去,但自殺的民主制度卻無法再被搶救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