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1945年生,山東新泰人。1982年畢業于河南大學(當時稱“河南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中國《文選》學會副會長。
在年味縈繞的正月里,傳統以及如何面對傳統,是一個總被提及的話題。
傳統文化可貴,而如何讓傳統文化更好地煥發活力,則需要不斷地探索與努力。
十年堅守《百家講壇》,以一本本著作對傳統文化予以現代解讀的文化學者王立群,在接受記者專訪中尤其強調了傳統文化對于今天的意義:“在社會轉型時期,回歸傳統文化,讓老百姓從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有助于對社會心態的引導。”
讓傳統的、遙遠的文化和當下的、現實的熱點對接起來
記者:自10年前登上央視《百家講壇》以來,您大多依托《史記》講述中國古代史,但去年開始,您陸續推出了《智解成語》系列。是什么吸引您轉而關注成語這一通俗文化領域的?
王立群:咱可別小看了成語。成語數量多,應用廣,總數有6萬多個,經常用的也有五六千個。最重要的是,成語里藏著很多典故,具有很深的傳統文化內涵。可以說,成語和歷史密不可分,是歷史事件提煉總結的成果。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并未偏離原來的軌道。
從前年開始,我就琢磨著要寫這個成語系列,把成語和當下的社會熱點結合起來進行解讀。在《智解成語1》和《智解成語2》中,我各選了15個社會熱點,每個社會熱點,用一組成語去解讀。《智解成語3》的體例有所改變,是用整本書、15個篇章,從不同角度去闡述同一個主題――愛情,涉及的成語有數百個。
記者:濃墨重彩解讀“愛情”這個主題,是出于什么原因?
王立群:現在,摻雜在愛情里面的東西太復雜了,比如金錢、權力。還有,現代人對婚姻的忠誠度也有問題,不少人“包二奶”、找情婦,玷污了愛情與婚姻的應有之義。
在愛情這個主題中,如今出現了這么多的亂象,對此,我不想進行說教,就想用成語、用古詩詞來呈現中國古代愛情的美好。我希望,年輕人讀了這本書,既可以增長文化見識,或許也可以因此建立正確的愛情觀。至少,能讓年輕人看到一些詩意的東西、美的東西。
記者:現代生活中,成語被濫用也是一個常見現象。
王立群:對,這也是我寫這個系列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盡善盡美”,在一些廣告中,“盡”字被同音字“晉”替代了,這或許可以達到商家需要的商業效果,但會對大眾的文字能力有所誤導,尤其是辨識能力不夠的孩子。
畢竟,一個民族的語言要保持一定的純潔性,我們對文字的使用還是要講究規范的。廣告詞能不能這樣隨意篡改成語,我想應該有個說法。
記者:您的成語系列,還會繼續寫下去嗎?
王立群:我打算寫10本,接下來會寫反貪、為官之道、勵志等主題,沿用《智解成語3》的體例。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傳統的、遙遠的文化,和當下的、現實的熱點對接起來。
現在一些所謂的歷史劇,娛樂性過強
歷史性不夠,根本是在拿歷史當幌子
記者:您這樣解讀成語,讓傳統文化乘著社會關注的熱點,來到了大眾面前。同樣,您講解《史記》,也讓這部千年經典變得通俗易懂,讓人愛聽。這是一種刻意而為嗎?
王立群:其實《史記》中的很多原文我都能背下來,但我不能那么講,必須轉化成現代漢語重新表述。
文化傳播很有意義,但要做好又很不容易。我在大學教了幾十年書,學生有考試壓力,只要你講得好,一般都愿意聽。而且他們的知識水平不相上下,課比較好講。而電視節目作為大眾傳播,觀眾的年齡、職業、文化積淀等方面各不相同,導致口味也大相徑庭。講深了不好,講淺了也不好,怎么平衡,還需要不斷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