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由億歐主辦,思貝克聯合主辦的“BATi智慧城市論壇”在深圳萬科前海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辦。本次峰會是億歐今年5月舉辦的“GIIS安防AI創新峰會”的延續,上一次,億歐關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安防產業的賦能,這一次,億歐將視野從安防擴散到整個城市。本次論壇以“智慧城市”為主題,不僅探討了智慧安防新機遇,還將目光擴散到了智慧交通、智慧生活等智慧城市建設的多個領域。
樊綱,現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同時,樊綱兼任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教授。
樊綱不僅在國內享有盛名,更被西方發達國家一致認為是中國最優秀的經濟學家,近年來被世界銀行、UNDP,ESCAP,OECD等國際組織聘為經濟顧問,應邀到許多國家講學訪問、參加學術會議與合作研究演講內容演講主題:保持智慧城市建設的經濟活力
非常高興再次參加億歐的論壇,每次都有一些前衛的話題,參加會議的都是很前衛的科技公司,年輕的公司,年輕的創業者。
今天的話題是智慧城市。我要講的主要是大灣區。我們現在就在前海,也是大灣區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大灣區,是國家發展的組成部分,現在不僅有粵港澳大灣區,還有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概念,還有京津冀城市群的概念。再往內陸地區,很多中心的省會城市正在擴大,包括長沙、武漢、西安、鄭州、合肥等等若干中心城市正在成為城市人口聚集區。
大灣區,自然大家就聯想世界灣區,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跟我們的灣區相比較。這些比較還是靜態的,再看看動態的。現在大灣區占人口6800萬,占全國的5%。GDP不含港澳占10%,含港澳占將近13%。這是現在的情況,再進一步發展是什么情況?現在的預測,到2050年,大灣區這里將會有14000萬。那個是千萬,這是1.2億到1.4億。大家想想這個規模,大概會翻一番。不是說這個地區本身的出生的人口會有多少,而是進一步會有人口的流入。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程,我們這個地區將有更多人口聚集到這個地方,現在這個趨勢還在進行中。每年這個地區人口的增長,在全國仍然速度是最高的。剛才我們講東莞,東莞號稱800萬,實際上已經1100、1200萬的規模。這個地方的GDP今后還有將近40年的增長,會是什么情況?現在的比較,可以跟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比,但看未來,這個地方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灣區。
現在關于粵港澳大灣區,討論時覺得它的名稱應該就叫中國大灣區。其實英文名字,外國人已經把它稱為“Greater Bay Area”,這里一定是中國最大的灣區,將來也是世界最大的灣區。我們在這樣一個大格局中,尋求進一步的發展。
這時候要思考大灣區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大灣區是城市群,這是基本的概念。城市化的初期,人口一定是向大城市聚集。中國的城市化還遠遠沒有結束,現在城市化率只有55%。世界上其他國家,包括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僅僅是70%、80%,現在只有50%多。最關鍵的是城市化進程人都到哪兒去。我們過去長期犯的錯誤是城鎮化,鼓勵小城鎮發展,限制大城市發展。那個詞不叫城市化,最近才開始,過去多年叫城鎮化。結果出現一個情況,給小城鎮無限供地,給大城市嚴格控制,不讓你發展,不要到大城市去,大家都到小城市去生活。結果,小城市給了地,建了房,建完房之后人到大城市去了。你就問問,小城市去,你為什么不去,最重要的是你的孩子去不去,大學畢業生去不去。為什么去大城市?大城市有就業。為什么大城市有就業?因為大城市有集約效應,經濟學叫規模效應,可以用較少的成本建設較好的基礎設施,可以支撐更多的企業發展。人口聚集帶來了知識的密集,人才的聚集。人口的聚集又帶來了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又創造就業。所以為什么寧可北漂仍然不去小城市?因為那里有年輕人需要的機會、文化,年輕人需要好的收入,更有意思的工作和更有意思的生活。
為什么世界一開始都是聚集到大城市,而且這么多年來,聯合國的調查表明世界上發展最快的還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還在繼續發展,繼續做大,繼續形成都市群。從這個意義上講,城市化大都市群的發展,符合城市化發展的基本規律。
在這里面又一個邏輯上的環節需要想清楚,大城市的比較,不是大城市本身越做越大,而是通過交通便利化的發展,使得一個大城市和周邊許多中小城市,在一定的半徑之內,協同發展。
原來不限制大城市的發展,不給大城市供地,結果大城市現在房價爆漲。經濟學家解釋不了房價關系了,基本就是供求關系。一個城市從800萬到現在2300萬人,按800萬人供地,現在房價不是全國最高才違背了供求關系。供求決定了價格的規律。不是說沒地,還是有些地,原因是過去一方面還限制大城市的供地,另一方面還限制容積率。香港的容積率是9-10,而我們城市的容積率是2-3。當然土地利用沒有效率,房價貴,因為供給更小。過去把地占了,這個城市價格這么貴,但在一個城市工作的人不一定都在一個城市生活。而且如果交通便利了,人可以到周邊住,不一定非在這個城市住。這就是城市群的概念。全世界都是這樣的。
在曼哈頓工作的金融精英到康乃狄克州住,每天早上一個小時到半小時的通勤車。最近美國拍了一個電影,講通勤車犯罪。東京都是早上起來一個多小時的火車,每天早上人都在車上睡覺,到市中心工作。這樣就把周邊地區的住房供給變成了這個城市的住房供給。中心城市和周邊大中小城市也都共同協調發展。有些基差地租(音),但他們可以相輔相成,經濟可以在更大規模上取得發展和取得進步。從這個角度講,都市群的發展規劃,包括交通等等發展,是在為原來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增加了供地。雄安新區、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也都是這個概念,現在內陸地區一些中心城市也是這個概念。它將在更大的規模,更大的范圍內促進城市化的發展,工業化的發展,促進經濟的發展。一大批企業可以在這樣一個更廣泛的空間當中以相對便宜的,這個相對便宜至少不是爆漲的,土地價格、住房價格、人才價格,辦企業特別是創新,人員的流動,現在全國在爭搶人才,人才需要生活,人才需要激勵、條件,他可以得到更大的發展。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群,仍然是現在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大家可能會問,大城市發展了,那小城市怎么辦?這塊小城鎮說的不是大城市圈里的小城鎮,是稍微偏遠一點的。大家可以觀察觀察其他國家的發展歷程。其他國家的發展歷程,到現在年輕人還是要到大城市去打拼的。現在發展小城鎮,小城鎮說起來就是國外跟歐洲的小城鎮多么美好,又和平又安靜又現代化。我說你可以再去一次,再看一看,再稍微做點調研。在這些小城市里住的什么人,退休的老人。年輕人還是到大城市,城市群體打拼。但退休了就不見得再在城市里擠公交了,就可以享受更加和平的生活,更加便宜的房租,他可能到老家還是什么地方去了。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還沒有到發展小城鎮的階段,不是大灣區城市群內部的小城鎮,這已經是城市群的一部分,屬于大城市,而不是相對偏遠的小城市。
今天不講這個問題,但這個趨勢正在被承認。從國家戰略上講,正在從過去的城鎮化轉變到城市化,鼓勵大城市的發展,鼓勵城市群的發展,大灣區、長江三角洲都表明了這種戰略的變化。我們老說規劃怎么還沒公布,還沒批下來,正在做這個規劃,這個規劃的重要內容是在這個區域規劃整個交通,讓大家便利起來,能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長三角和珠三角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高科技的發展。科技的互補。在這個問題上,大灣區具有特別重要的特色。這個特色就是:發展現代制造業、發展高科技產業、創新產業,各種要素在這個大城市大灣區里都具備。深圳從學校和科研院所的角度,力量相對不是特別強,但深圳有一大批高科技產業,高科技企業。廣州有比較多的科學研究力量,基礎科學和基礎技術的研究力量,具有地區中心城市的特點。香港科技研究力量相對比較強,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自由金融市場,有比較完整的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再到大灣區內陸城市,東莞、惠州、中山等,具有較長的制造業能力。各種生產門類齊全,產業鏈鏈條齊全。這就為大灣區下一步經濟發展、科技發展、創新發展,一大批新興企業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提供了一個更大的空間。如果這個空間能夠更好的連通起來,如果制度能夠更加便利化,有利于在這個大灣區內的各種要素的流動,包括人員的流動,包括營商環境的便利化(制度上的流動),包括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包括整體地區住房市場的發展。應該是可以預見的,這么一個新的大空間,能為這個地區所有的城市、企業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
上次在博鰲論壇林鄭月娥、馬興瑞書記我們一起參加一個峰會,就是講大灣區的發展。一開始我發言,我就講到空間問題。發展是需要空間的,發展是需要地的,發展是需要辦公樓的,需要廠房的,是需要人來居住的。因此,沒有這個空間就會受很大的限制,因為人們會選擇。通過我們的交通便利化,制度便利化,人員交通,各種要素的流動。這個地區將來為所有在周邊的城市都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林鄭月娥發言時就接過這個話茬,她說樊教授說的空間,香港最缺的就是空間。這個空間還有各種其他含義。如果在大灣區能夠形成一種科技發展的創新的平臺,通過基礎設施、交通便利、大學城各個大學的相互聯盟。這個地方可以成為一個大的科技發展的平臺。
我們還有很多園區、開發區、產業園區包括香港科學園、落馬洲,珠海橫琴、廣州南沙,還有自貿試驗區。我們提了一個概念,叫做“自貿區聯盟”,香港和澳門是兩個獨立關稅區,而且它是自由港。在大灣區里,我們有三個自貿試驗區:前海、蛇口算一個,南沙和橫琴三個試驗區,和澳門的自貿區首先結成聯盟。我們的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先由這三個自貿區和香港接軌,我們的自貿試驗區就能獲得長足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其他地方可以仿效的制度、經驗。就可以使這個地方的開放達到一個新的水平,企業的國際化達到新的水平。
在這個地方,高校也好,國家級的工程科研機構也好,民營高科技企業也好,各種社會團體,粵港澳青年人才培訓計劃等等加在一起,可以成為培育新的創新主體的大區域。這里面包括很多,人才流動、人員流動的便利,現在正在解決。除了交通以外,身份證問題、社會保障問題,都是人才發展大家關心的現實問題,也都在研究。如何形成一個更加開放的,相互溝通的體制,最終是這個問題。互相不要制造隔閡,不要制造阻礙,相反的,要制造更加便利的條件,使這個大灣區能夠更加融合起來。這是現在真正面臨著考驗的問題。相信大家有這個愿望、動力、智慧,逐步去解決這些問題。最近的解決,一個是大橋怎么用。因為涉及到兩個不同的關稅區,涉及到行政區域的管轄問題。高鐵怎么一地兩檢。這些問題都是解決辦法。將來在各個口岸怎么能更加便利,更重要的是各種制度上怎么更加便利,更加接軌,包括法律制度、企業制度,包括資本市場怎么相互接軌。這些問題是大灣區未來發展,第一步是交通問題,第二步就是人員和制度的問題。大灣區發展也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可能一下子做得很完美,但只要大家有這個愿望,中國人有這個智慧,我們可以看到大灣區的前景。
不是所有城市都在擁抱大灣區概念。有的城市擔心大灣區更便利了,我這個地方是不是被虹吸效應吸走。人才和資源都跑到更加便利的地方,我的地方是不是反而下降了。這不是不可能的。你要做不好,要成本搞得很高,交通便利了,當然吸走了。現在很多地方都是這樣的,我們要建高鐵,建完高鐵以后不一定發展了,相反人們反倒走了,向更大的城市,更好的地方去集中了。
因此,就有各個地區怎么融入這個大灣區的問題。不是制造障礙而是積極擁抱。在這個問題上,我說一句,我不知道在座有沒有某些地區負責的同志或者研究一些區域發展的負責人,即使你的一些人員和企業被吸走了,對你來講也不一定是壞事。你就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你過去有限的資源被更多的人瓜分,現在可以被較少的人分享,你的人均收入也是可以提高的。反過來說給你創造了一個機會,你不用模仿別人建同樣的城市,可以建一些更精品的,與眾不同的,適合于人少但收入較高的生活方式的城市的發展,或者是小城市的發展。如果我們不是追求每一個地區本身自己的GDP,而是有一個大灣區的概念,省政府和各種研究機構就可以建議一些小城市,在周邊很多發展區域選擇獨特的發展方式,作為大灣區的組成部分。看到整個大灣區的發展,同時給小城鎮的發展提供一些獨特的思路。這樣大灣區也更有特色。不是說大灣區的發展都是平均的,而是大灣區整體的發展將為大家創造多彩多樣的機會。我相信很多企業也會在這樣多元化的發展和競爭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今天很多論壇,也一定是會討論方方面面各種產業的發展機遇,在這樣一個大灣區的背景下,大家獲得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