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企業的中端和高端技術都留在國內,中國企業在中高端產業上大有可為”,27日,在第12屆“北京-東京”論壇上,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在接受中國網專訪時,就資金“脫實向虛”的現象進行了解析。樊綱認為,當金融行業和房地產行業有泡沫,能快速獲取收益的時候,自然會有很多資金流向金融行業,但這并不等于金融業就沒有風險。從長期收益來看,實體行業的“造富”能力并不比金融行業遜色,這從每年的世界富豪排行榜中,絕大多數均來自實體行業的企業便可見一斑。
此前樊綱曾在發言中指出,中國經濟目前的低谷是在為下一輪的經濟增長做新的準備,其中,制造業大有前途。對于這種制造業的信心從何而來,樊綱對中國網記者分析指出,現在經濟下滑的重要原因,是因為在過去的十幾年里,經濟兩次過熱,造成制造業有很多過度的投資和過剩的產能。“大家不要忽視周期性的波動,目前產能過剩的現象還沒有處理完畢、債務問題也較為突出”,樊綱認為,當前大家對制造業的投資熱情不高是因為大家還看不太清楚,但是這不等于永遠不發展制造業。
樊綱認為,伴隨著中國勞動成本的提高,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勢必會轉移。但仔細看中國企業,他們仍把中端和高端的技術都留在了國內。目前中國正是在向中、高端爬坡的過程,就像當年日本和韓國把一些產業遷移到中國,但是他們自己并沒有放棄中端、高端的產業,一旦經濟周期向好,企業在中端高端上大有可為。
針對現在大量企業熱衷于投資金融行業、不愿意投資制造業的現象,樊綱指出,金融和實業最大的區別就是金融業是收益高風險也高。從長期來看,能獲得的總財富的比較中,金融并不占優勢。 “世界富豪排行榜中,只有巴菲特是搞金融的”,樊綱認為,而且巴菲特搞金融也不是投機和炒作,而是堅持長期投資,其他的富豪則無一例外是來自實業。
“前兩年花5萬塊錢買個軟件你就可以P2P了,別人復制起來多么容易”,樊綱表示,實業門檻是比較高的,實業做好了,會具有別人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而金融的可復制率是極其高的。企業家應當正確認識到不同行業的風險和收益關系,企業家如果有核心技術和市場能力的話,一定應當去選擇做實業,獲取穩穩當當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