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家需要的第二項修煉是學會合理規劃時間 在5月17日本報刊出的《西裝一樣裁法各有不同》文章中,余明陽教授
指出,企業生存的第一要素是戰略,中國企業家需要進行的第一項修煉就是走自己的個性化道路。在本文中,余教授進一步指出,企業家的第二項修煉應該是學會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 作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會合理地規劃時間應該是個基本的素質,可現實遠沒有那么樂觀。 中國很多企業家現在都忙得不得了,用“從雞叫忙到鬼叫”來形容他們一點也不過分,但雖然十分辛苦,效率卻不見得有多高。所以對中國企業家來說,第二項修煉應該是學會合理地規劃時間,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領導可以離開公司多長時間 一個企業達到怎樣的狀態,企業家才能算得上優秀呢?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當他離開1個星期,公司運作一如既往;當他離開公司3個星期時,公司運作基本正常;當他離開3個月時,可以通過遙控支撐公司的發展;當他離開更長時間時,公司發展嚴重受挫,這樣的老總才稱得上“優秀”。 為什么會這樣說?因為1個星期代表的是原計劃,3個星期代表的是短期規劃,這些都是可預計的;3個月的時間反映的是公司領導人對中層干部的駕馭能力,即使不在,仍然可以通過遙控指揮,這說明日常管理足夠到位。 但如果領導人離開3個月以上,企業還是能夠照常運轉,老總就應該下課了,因為這說明領導人對公司已經沒有影響力,可有可無。 用好關鍵的5個月 那如何達到上述管理狀態呢?我設計了一個時間表,認為一年當中至少有5個月的時間非常關鍵,在這5個月中企業家要做“正確的事”。 首先,必須有1個月用于行業交流。當今很多行業的情況“瞬息萬變”,企業家未必就真地相當熟悉所在行業。 中國的彩電行業最能說明問題。上世紀80年代末,上廣電、牡丹、熊貓等品牌風光一時,后來長虹、TCL、康佳、創維異軍突起,靠的是平面直角大屏幕。這些廠家抓住了中國老百姓跳躍性的需求變化,中國的彩電市場也一下子從14英寸跳躍到21英寸,這是很多“熟悉”行業的人都沒有想到的。 再看現在,很多“熟悉行業”的人推測說,液晶大屏幕應該會受到廣泛歡迎,但結果它們的價格一降再降。所以,我認為企業家必須用1個月的時間在行業內廣泛交流,互通信息,避免做“瞎子”。 其次,必須有1個月用于與智囊謀劃企業發展。企業家必須有自己的智囊班子,成員包括法律專家、財務專家、人力管理專家、品牌顧問以及投資顧問等等。 華人中最優秀的企業家李嘉誠投資10億元人民幣的項目時,自己是不大管事的,如此瀟灑,換成一般企業早就垮了,可是他卻能做到。原因就在于李嘉誠有一個非常強大的智囊團,猶如一個靈敏的預警系統,如果項目中財務、管理、策劃等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預警系統都會發出警告。這個時候,他可以非常輕松地“對癥下藥”。 再者,要用1個月來充電。現在很多企業家都已經認識到,學習力非常重要,這一點是帶動員工一起進步的動力。充電可以采取讀書、聽講座等形式,一定要養成習慣;也可以和同行的企業家、著名經濟學家、專業記者等人充分交流。 第四,還要花1個月用于市場考察。企業歸根到底是一個盈利組織,市場是盈利的基礎,但很多企業家長期都被身邊的人包圍著,決策也要受他們影響,長此以往,會離市場越來越遠。 所以企業家需要了解市場、考察市場。“明察秋毫,但不必事必躬親”這話很有道理,作為領導者,發現問題后可以讓別人去具體處理,但是市場、問題還是需要自己去了解。 最后,還要有1個月休養、盤點。對企業家來說,休養太重要了,休息時可以對自己重新盤點,重新認識,重新思考,這一點非常有好處,否則是一直低頭重復做過去的事,糊里糊涂之間時間和機會就過去了。 總而言之,企業家的時間不僅僅屬于自己,因為背負著整個企業的發展,他們一定要為自己設計出一個正確的時間規劃,做好自己的第二項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