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競爭力正在下降!”,不久前的兩會上,許多代表擔憂地談起了目前制造業面臨的困境。據悉,由于去年出現的原材料價格上漲,許多企業利潤遭受損失。代表們形成共識的是:技術、品牌同時抓,中國制造業才不會被淘汰。
那么,品牌經營之路該怎么走?國際信息科學院院士、中國策劃研究院院長余明陽教授指出:戰略、團隊、營銷和形象是系統構建品牌優勢的四個支點。
戰略:品牌之基礎
戰略不清的話,發展一定是盲目的。余明陽說,我們要思考這個品牌將往何處去;為什么而設計,達到什么水準;它的產品延伸準備做多長———這樣的品牌才有操作性。
在整個戰略調整中,多元化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品牌界。比如說“農夫山泉”,水做好后還做什么?它做不做果奶?做不做茶飲料?倘若選擇太窄,可能影響產品發展;而如果選擇太泛,品牌就會被沖淡。 余明陽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常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賺錢太容易,另一種是賺錢太不容易。
廣東有兩句老話說得好:第一句話是“投資的時候先不要看自己能賺多少,先看自己賠得起多少”。第二句話是“做生意的時候不要算別人的賬,算好自己的賬”。看到別人賺錢容易,心里不平衡,也非要把它賺過來,到頭來適得其反。中國很多的多元化失誤都出自于這種“肥水不流外人田”,最終自己枯竭。
第二種情況往往表現在很多企業做到一定程度就對這行業沒了興趣,總喜歡去做點“生”的事情,有了擴張的野心。但一腳踩下去才發現新的產業還不如原來的產業,此時往往為時已晚。實際上,很多企業因為微利才做得自然,才能很好地生存,比如“格蘭仕”,它把微波爐的盈利做得很微小,導致同行不愿意進來同他競爭。微利抬高了入行門檻,暴利必然招來殘酷競爭。“舍得,舍得,有所舍才能有所得”。
團隊:品牌之保證
品牌的運作一定是跟團隊有關。品牌團隊的核心是老板。“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有什么樣的企業家就會有什么樣的品牌,企業家是品牌的一種人格化表現,因此,要進行“老板再造”。余明陽給老板們提出的修煉課程是:在一年當中要有六個月做六件事,即“一年中要有一個月的時間與同行討論行業的發展情況”;“一年中要有一個月的時間與你的智囊團謀劃”;“一年中要有一個月的時間去應酬”;“一年中要有一個月的時間去看銷售終端”;“一年中要有一個月的時間去聽各種演講”;“一年中要有一個月的時間去度假”。老總身邊要有這么幾個智囊:一是法律顧問;二是財務顧問;三是戰略顧問;四是政策顧問;五是管理顧問;六是品牌營銷顧問;七是你這個專業的顧問。老總的思想哪里來?聽演講常常比自己看書要管用;老板還要學會度假,度假是為了盤點自己:這一年哪些決策做錯了?哪些計劃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反思有利于再度準確出擊。
當然,企業不能全靠老板一個人頂,需要團隊共同支撐。團隊的整合靠文化,靠理念,管理人就如“賽馬、護牛、哄豬、打狗”,讓人才競爭,保護“老黃牛”,激發干勁,“清算”調皮搗蛋分子。
營銷:品牌之支撐
余明陽說,終端制勝,通路為王,服務萬能,細節決定成敗。品牌大量的運作是高端的宣傳,低端的滲透結合。高端是空中威懾,低端是地面的配合。空中威懾到家了,地面滲透到位了,市場就占領了。同時,現在企業間大量的競爭就看服務,所謂服務,就是努力給自己找麻煩,努力給別人提供方便的工作。服務不好,企業就會被產品同質化淹沒。南方和北方經濟發展的差距就主要體現在細節管理上,品牌構建也要細節入手。
形象:品牌之載體
在余明陽看來,真正站得住腳的品牌必須由五大要素構成:品牌是經過注冊的;品牌是經過設計的;品牌是有個性的;品牌是信心保證;品牌有識別系統。
品牌無論名稱還是視覺都應該精心設計。品牌還應賦予產品性格,比如同樣的純凈水,“娃哈哈”的品牌性格是“情感”,所以它的廣告語是“我的眼里只有你,我的心里只有你,就是你,不用再懷疑,愛你就是愛自己”。而“樂百氏”做的是“品質”,叫做“樂百氏純凈水,27層凈化,‘水’,原來如此”。至于“農夫山泉”,則做“口感”,叫做“農夫山泉有點甜”。此外,品牌一定要延伸創新。產品都有生命周期,最早的十大馳名商標現在有六個已經退出市場了,中國企業品牌創新力更弱。盲目地砸廣告,沒有內核,永遠只能是“肢體型企業”,賺很少的打工錢,做不了“頭腦型公司”,賺那最厚的一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