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網絡“大學生賣卵20顆痛到虛脫”的信息成了大家議論的焦點事件——
小雨(化名),一名在校大學女生,為了能快速賺錢買到iphone7而選擇了賣卵……。小雨說自己在微信群里看到了“捐卵”廣告,便產生了“捐卵”的想法。“我是真的缺錢,沒辦法了。”
2017年3月2日,小雨接受了她人生中第一次人工取卵手術。手術的地點,不是在醫院的手術室,而是在一處公寓樓里,一間私下改造的“手術室”。小雨也不是求子不得的患者,而是一個“缺錢”的大學生,在地下市場出售卵子賺錢。
事后小雨描述取卵過程: “痛,取完卵我都虛脫了。” 就在拿到報酬之后,她的聊天窗口提示變成“iPhone7 Plus 在線”。
大學新生面對全新的校園環境,勢必在心理、人際關系、學習和情感等方面產生不同程度的適應問題。尤其是貧困新生,如何擺脫適應不良,完成角色轉變?-朱廣力13601674349(同微信)
貧困新生作為大學生中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往往更加脆弱,壓力也相對較大,因此他們的心理適應問題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目前貧困新生的壓力主要來源于經濟、人際、學習、就業和心理。主要的表現形式:核心是自卑和自尊的交織,情緒是焦慮擔憂,人際交往的特征是敏感退縮,消費行為方面節儉或鋪張,價值判斷是過分在意經濟。
主要原因:貧富觀念的變遷、消費方式的改變、心理需求的擴張、教育引導的滯后以及心理素養的欠缺等。
一般情況下,貧困生進入高校后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生活環境的適應問題。由于絕大多數大學設在城市,貧困生要適應大學生活,就要逐漸養成城市的生活習慣,這種習慣的建立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對生活消費水平相對較低的貧困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二是學習環境的適應問題。就讀大學前,貧困生就普遍存在著學習條件較差、學習起點較低等客觀情況;入學后由于經濟的原因,他們不能和其他學生一樣擁有電子詞典、電腦等自學工具,要想適應大學的學習環境,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是面對人際交往的問題。貧困生有著和普通學生一樣的交往需要,由于貧困的影響,許多貧困生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與人相處時有著較強的自卑、懷疑、嫉妒、羞愧甚至虛榮等心理狀態,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著種種困惑,由此所產生的心理問題較多。
高校要加強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消費觀教育,在完善貧困生經濟資助的同時,更應加強貧困生在心理方面的關懷與幫助。要在全校范圍內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進行心理專題講座,開展心理衛生宣傳普及活動,讓廣大學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識,增強心理健康意識,掌握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消除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使他們走出困境順利完成學業,度過美好愉快的大學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