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之問的啟示
面對前來探望的溫家寶總理,錢學森多次提出這樣一個刻骨銘心的疑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是錢老留下的一個重要的遺言。錢老本人為什么會成為杰出人才?他的人生路上有哪些啟示?他為什么要說這段話?我們今天的教育又需要如何進行改革呢?當我們沿著錢學森成長的足跡追根尋源時,我們發現,家庭也是一所重要的學校。離開了“家文化”氛圍的滋養,離開了家庭這個人生第一環境氛圍的健康成長,是很難造就出融入時代環境的杰出人才。錢學森實際上已經用他自身成長的經歷,回答了這個問題。他所創立的大成智慧學為我們的孩子走向杰出發展帶來福音。
錢學森的母親章蘭娟,性格開朗熱情,心地善良,聰穎過人。由于丈夫平時在外地供職,家庭教育的職責自然落在章蘭娟身上。她采取啟發教育,每日給幼小的錢學森安排的功課是:清晨準時起床,加強身體鍛煉,早飯后背誦唐詩。累了,就讓兒子看一下兒童讀物。下午或者畫畫,或者寫毛筆字。每日如此,從不間斷,讓錢學森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除了母親的啟發式教育之外,還有父親錢均夫為錢學森營造了家庭寧靜的文化氛圍與求實精神。錢均夫認為,大自然才是教育孩子最豐富、最全面的教科書。在錢學森少年時期,幾乎每年的春秋季節,父親都要帶他到京郊的農村或者風景優美的香山、西山去遠足。錢學森幼年接受的啟蒙教育無一例外來源于民間,無論是母親還是父親,還是潛移默化的家族教育,都是傳統的中國式“家文化“教育。這種教育激活了錢學森的生存生活智慧,情感情趣智慧,心性意志智慧。盡管錢學森是學理科的,但在父母的引導下,實現了科學與藝術的智慧整合。這對他走向杰出發展之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顯然,一個人是否能走向杰出,不完全取決于腦子有多聰明,記憶了多少知識,有多高的學歷,而在于一個人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人格魅力、綜合素質、心性意志智慧的培養主要來源于家庭。特別是早期家庭教育的智慧啟蒙。這就如同一臺計算機,重要的不是硬盤有多大,裝了多少數據,而是硬件配置(CPU、主板、顯卡、內存…)高不高,操作系統能力強不強,應用軟件的性能如何等。一個只是在頭腦中裝載了大量知識,卻缺乏人性道德,沒有綜合素質和創新工作能力,沒有人生的信念和意志,是很難成大器的。他們只能把自己當作知識工具去謀生,卻很難有信念和意志去追求卓越;他們只能用超強的記憶力去應考,卻很難有智慧對自身資源和社會資源實現融會貫通中的創新發展。
中華文明五千年,源遠流長,一脈相承,沒有中斷,其重要原因是我們有“家”。是“家”這所學校承載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因些,“家”就是一所傳承文明和智慧的學校。隨著工業化時代的來臨,大批專業化工作需要專業化人才去承擔,于是集中學習科學知識的學校應運而生,其實,它不過是“家”這所學校在專業化知識學習方面的延伸和細化。但是“家庭”這個培養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相處,如何創新的學校的責任卻一直沒有中斷。一個沒“家教”的人,一個沒有“家文化”底蘊的人即使掌握再多的知識,也難以造福人類,也難有人生的成功和幸福。辦好家庭這所學校,一直是需要社會全方位關注,大人和孩子全員參與的一項系統工程。
正因為家庭這所學校承載了“根系”文化形成的任務。辦好家庭這所學校就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家長如何學會當好“校長”,辦好“家學校”成為重要的選擇。如果你“望子成龍”,信守“學而優則仕”的理念,那你就重視“科考”,把孩子教成“知識人”。如果你“望子成人”,信守“學而樂則喜”的理念,那你就重視孩子“為興趣和夢想快樂表演”,把孩子培養成“能力人”。如果你想“教子成龍”(把孩子培養成杰出的創新人才),那你就給孩子做“智慧導師”,通過“創境”(創造互動成長的和諧家文化環境),引導孩子發展為“智慧人”。
人類誕生以來,似乎還沒有什么發明能夠像互聯網一樣,在一夜之間就改變了整個世界。互聯網的興起,為現代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各類網校的競相開通,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教育信息平臺。每一個人,不用出屋,坐在家中就可以實現個性化學習和創造性工作。傳統工業時代的學校和工作都會受到巨大沖擊。學校將由“知識工廠”變成為“電子私塾”服務的新型教育機構。教師將由知識“傳播人”變為引導學生實現主動學習、健康成長、創造性學習,創造性工作的智慧導師。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家庭這所學校如果辦不好,不僅會貽誤孩子的前程,也影響著大人的人生成長與人生成功。
讓我們融入時代環境,把家庭這所學校辦好,為我們和孩子共同成長,走向人生成功鋪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