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為中心,畫好人生幸福圓
━━出彩人生從“家”開始
中華文明五千年,源遠流長,一脈相承,沒有中斷,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們有“家”。是“家”這所“學校”承載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因些,“家”就是一所傳承文明和智慧的學校。隨著工業化時代的來臨,大批專業化工作需要專業化人才去承擔,于是集中學習科學知識的學校應運而生,其實,它不過是“家”學校在專業化知識學習方面的延伸和細化。但是“家庭”這個培養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相處,如何創新的學校的責任卻一直沒有中斷。一個沒“家教”的人,一個沒有“家文化”底蘊的人即使掌握再多的知識,也很難造福人類,也不會有人生的成功和幸福。辦好家庭這所學校,一直是需要社會全方位關注,大人和孩子全員參與的一項系統文化工程。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以家為中心,畫好人生幸福圓,就可以幫助“家人”從“家”出發,走上學習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義化生命的幸福人生之路。企事業單位、城鄉社區、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如果能抓住“家”文化這個中心,引導人們在追尋“中國夢-我的夢”中實現幸福成長,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就可以讓廣大百姓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共享夢想成真的機會,共享與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進步的機會。于是有了企業共贏“家文化”的思路和方法,于是有了軍隊和老百姓是“一家人”的文化,于是有了城鄉共贏“家文化”,提升幸福人生智慧的選擇。這是“美麗中國·幸福人生”樂曲中的天籟之音。
什么是和諧家庭?和諧家庭就是一個“夫妻和睦為中心,尊老愛幼為倫理,平等溝通為心靈智慧,融入時代環境為方向”的家文化氛圍。在這個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夫妻關系和諧是家庭和諧的核心激勵源;親子關系和諧是家庭和諧的高效成長力;敬老關系和諧是家庭和諧的仁愛智慧師。
一、真愛愛人:夫妻關系和諧是家庭和諧的核心激勵源
傳統中國舊家庭,由于男女不平等,媳婦嫁到了婆家,即使生了孩子,也仍是“外人”。在這種模式下,母子關系幾乎必然重于夫妻關系。也就是說,對于一個媽媽而言,兒子是她最重要的情感寄托,丈夫最多排在第二位。這樣一來,兒子一旦結婚,做媽媽的將失去自己最重要的情感寄托,她們或者把精力投入到與兒媳的一場無休止的爭奪戰中,或者在寵愛孫子中得到新的安慰。孩子在父母關系和長幼關系失諧中畸形成長,很容易出現問題。
時代變了,男女都是平等的,從相識到相知,從相知到相愛,從相愛到婚姻,從婚姻到生育,這是一個實現家庭和諧的成長過程。也是奠定一個家庭未來親子關系、婆媳關系、兄弟姐妹關系的基礎。人們往往在結婚前很注意之間關系的協調,戀愛過程既浪漫又互相包容,既注意個人修養又積極為對方付出愛心。這是一個愛情成長的過程。然而,在不少人心目中,當婚姻關系一旦確立,戀愛過程也便停止,愛情也便不再成長。似乎婚姻就是愛情的墳墓。其實,夫妻關系不和諧正是從這一刻開始了,雙方誰都似乎看透了對方,也不再顧忌臉面和關系,從習以為常的小吵小鬧到日益頻繁的大喊大叫,從動不動大打出手到時不時拿離婚作話柄。愛情不僅沒有成長,反而萎縮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面對的是孩子和長輩。問題就復雜了。孩子是模仿著大人行為在體驗中學習成長的。長輩是在親子關系為中心中生活的。當夫妻關系失諧后,一邊是被失諧父母關系扭曲著的童心,一邊是被傷害著的寵子愛孫的“瞎心”,親子關系和敬老關系(特別是婆媳關系)是不可能和諧的。其實,夫妻關系是關鍵。夫妻關系和諧了,其它關系隨之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夫妻關系的和諧在于愛情的繼續成長。只要愛情能繼續成長,婚姻的質量就會不斷提升,家庭關系就很容易走向和諧。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親子關系是“分”的關系,夫妻關系是“合”的關系。所謂“分”就是以真愛幫助孩子走向獨立,而不是以愛的理由控制孩子,溺愛孩子,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共生體”。所謂“合”,就是夫婦雙方都要提升“愛能力”,在性格色彩搭配和雙方家文化融合中實現成長,而不是只想著改變對方或取悅對方。
其實,相愛是一種選擇,婚姻是一種責任,愛情是一種超越。這種超越是從愛的欣賞到愛的親情的升華。這是需要從婚姻確立、融入雙方大家庭、孩子出生而開始的個人修煉和關系調整的學習成長過程。如果說我們各自在原來的家庭都是好孩子的話,結婚之后,是第二次做“好孩子”的過程。顯然,以自己的停止成長來換回對方的改變,只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許多婚姻破裂都是在不能寬容中接納對方,甚至一味想改變對方中開始的。
人世間,最親近的關系,莫過于夫妻。父母早晚要走,兒女早晚要展翅高飛,唯有愛人要和自己廝守一生。夫婦二者如何達到心心相印,親密有間,恩愛一生,就需要了解雙方各自的心理需求,從而達到和諧、美滿。和諧家庭的第一關系是夫妻關系,而不是親子關系。
二、真愛孩子:親子關系和諧是家庭和諧的高效成長力
親子關系是家庭關系中最為穩固的關系,因為它具有不可解除性,現代的夫妻關系的穩定性正受到越來越有力的沖擊,而親子關系因其血緣關系而不可替代。同時,親子關系一經產生,就具有永久性,這是任何外力也無法改變的。如果父母與子女之間不能相互理解與正確相處,親子關系處理不好,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對于孩子來說,家庭是學會具體人際交往形式和技巧的第一個社會群體,父母對他們采取熱情、溫和、尊重抑或冷漠、急躁與輕視的態度,直接影響到他們今后與人的交往。親子間不同的交往方式對孩子的個性、道德與行為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無數的研究結果證明,孩子的道德品質與家庭中的親子交往方式有直接的關系,人的許多重要的品質,如同情心、自尊心、獨立性等,在許多方面都取決于父母與子女良好的相互關系。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愛的關系,缺乏精神上的親近,則常常是孩子心理發育不全或教育缺陷的根源。
天下父母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但愛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藝術。僅把兒女當作自己的“共生體”去任性溺愛或控制,只不過是一種“高級的自私”;僅以本能的愛去對待孩子那不過是“老母雞”的水平。也正是為人父母者的放棄學習和成長或者是用錯誤的思路觀念管教孩子,造成了許許多多“愛的尷尬”。有的以愛的名義虐待孩子,有的用愛的理由嬌慣孩子,于是出現了“以人為豬”的“飼養教育”,“以人為畜”的“馴化教育”、“以人為甕”的“灌輸教育”、“以人為紙”的“亂畫教育”……
媒體不斷報道的未成年人自殘和犯罪問題已經成為讓我們不得不關注的問題。為什么這些孩子如此冷漠,如此不珍惜生命。當我們追根尋源時,我們發現,他們的行為往往和他們的原生態環境有關,和他們早期所受到的“愛的傷害”有關。
很多成年人控制不住自己,或者冷酷地對待自己的配偶和兒女,或者殘忍地對待社會上的其他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無法直面自己有一個“壞父親”或“壞母親”的事實。我們的社會特別講孝道,即便父母虐待了自己,我們也要認為父母是對的。但是,這種理性上的接受不能遏制住他情感上的仇恨,但父母是不能恨的,所以他們把這仇恨轉嫁到配偶、兒女或其他人身上了。這種轉嫁機制,是很多惡行的基礎。這就提醒我們做家長的,再不能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而由著性子打罵了。因為它保護的是野蠻,傷害的是人的心靈,影響的是家庭的和諧。
和諧家庭的親子教育應當是以人為本的智慧教育。向孩子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才是和諧的親子關系。親子關系和諧了,就會成為家庭和諧的高效成長劑,促進著家庭方方面面關系的和諧。
顯然,我們為人父母者就不能單純作孩子的生理父母了,而要通過學習提升自身的智慧,成為孩子的智慧父母和心靈好友,這才會促進家庭關系的和諧發展。
中國現代教育家魏書生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好人的身后,必有一位好長輩給過他終身受益的教誨;一個壞人的背后,也往往有一位不稱職的長輩給過他一輩子都難以擺脫的誤導。”
一個孩子成了好人,社會受益,人民受益,集體受益,鄰里受益,但活得最充實,受益最大的,還是他的父母和他自己。一個孩子成了壞人,社會受害,人民受害,集體受害,鄰里受害,但受害最重的,還是壞人自己和他的父母。
一位教育家曾把人生成長的過程分成了三個階段:學齡前、學業中、走向社會。其中學齡前的家庭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事,是造就一個人一生命運的源泉。小孩子生下來,好似雪白的絲。在家里生活六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家里六年教育得好,就好似白絲染成紅底子。進了學校,遇到好老師,就如同將那紅紅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層,自然變成了大紅。當走向社會后,即使遇到壞朋友,壞染缸(環境),想把他變成黑色,他那大紅的底子,一時總不好變的。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環境),不用說,自然變成真正的朱紅、他就成了頭等好人了。
但是如果在家里這六年,教育思路和方法出了問題,就如同白絲一下缸已經染成黑底子,進了學校,即使能遇上好老師,想把他變成紅色,那黑底子總是難退下去,就算是勉強替他加上一層紅色,仍舊是半紅半黑的。如果學生再遇著不怎么樣的老師,走向社會后,再遇著壞朋友,壞染缸(環境),將黑底子一層一層加上黑色,自然變成永不退色的黑青,這個人也就成了永不回頭的壞蛋了。
其實,天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愛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藝術,如果不能掌握好這門藝術,孩子有可能會在“愛的傷害”中成為“問題孩子”。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如果家長又不能及時喚醒孩子成長的“心力”,“問題孩子”可就真的成了壞孩子了。所謂“真愛”孩子,就是本著對孩子一生負責的態度,用科學的思路和方法,對孩子實施智慧教子的過程。這絕不是只要做了父母,憑自己本能的愛就可以完成的過程。
智慧父母是孩子的心靈導師和成長伴行人。
●孩子心靈暢想時,我們幫他展開雙翅,在“鉆進去,走出來”過程中,與孩子一起實現興趣遷移;
●孩子心靈受傷時,我們幫他撫慰調整,在“心靈咨詢和服務”過程中,與孩子一起康復出院;
●孩子心靈扭曲時,我們幫他喚醒善良,在“多些寬容中的接納,多些賞識中的發現,多些關愛中的付出”過程中,喚醒童心再激勵。做不到最好,但一定要做到更好。
顯然,面對孩子是大人第二次成長的新機遇,向孩子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是家庭和諧的高效成長力。
三、真愛父母:敬老關系和諧是家庭和諧的仁愛智慧師
作為生命,從呱呱落地那一天起,愛就像陽光一樣,無時無刻不在普照著我們。生育我們的母親,用甘甜的乳汁一天天把我們養大,父親用寬厚的肩膀將我們高高地托起,讓我們看見外面的世界,像大樹一樣為我們遮風擋雨。母親有溫暖的懷抱喚醒我們的愛心和情感。父愛如山、母愛如海。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給予我們最多的是父母,他們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無畏的、真誠的、偉大的,是不求回報的。因此,我們應該感恩父母;感謝他們給予了我們生命,感謝他們給予了我們人世間最濃的親情和最深的掛念。一個真愛父母的人就要理解父母心,感恩父母情,延續父母慧。
當我們伴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而自己也漸漸步入中年時,我們發現,父母一天天老了。此時此刻,他們還在幫助我們照看著孩子,還在拼命奔波掙錢,幫助我們償還我們買房時欠下的債務。他們在發揮余熱過程中讓自己漸漸變得風燭殘年。我們真得應當感謝父母心,感恩父母情。
其實,對于中老年人來說,人生之秋的關鍵字是“悟”,是反思。如果能創造條件幫助老人繼續學習和成長,就可以使他們在反思中讓豐富的人生閱歷點石成金。不要以為老人和我們有代溝,就難以溝通;不要以為老人只能為兒孫服務而沒有自己的幸福人生。當老人們進入“悟”的敏感期后,繼續學習和成長,就可以為家庭的和諧,家風家文化建設做出創新貢獻,好家風的傳承,必然會影響老少三代甚至四代人的互動成長和共生發展,而老人“樂行、樂思、樂學”的形象,也必然影響著全家人的幸福成長,促進著文化的傳承。如何在感謝父母心,感恩父母情的基礎之上感悟父母“慧”,不僅僅是個人和家庭的小事,而且會對社會的和諧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人是大自然的產物,正象宇宙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一樣,人生也是一個春夏秋冬不斷成長的過程。春木有根植根有“師”,夏火有情燃情有“家”,秋金有慧增慧有“悟”,冬水有福享福有“心”。協調好家庭文化關系的過程就是春夏秋冬四季成長的過程。
人生之春成長的關鍵字是“師”,這個“師”不是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師,也不是單純教孩子知識的“教”師,而是引導孩子實現幸福人生的“導”師。
人生之夏成長的關鍵字是“家”,這個“家”不是“你家”、“我家”、“商家”、“廠家”的“家”,而是家風、家文化的“家”,好的家風家文化是所有家人幸福成長的基礎。
人生之秋成長的關鍵字是“悟”,是反思。中老年人繼續學習和成長,就可以在反思中讓豐富的人生閱歷點石成金。這不僅可以避免隔代教育尷尬,也可以防止余熱漸漸降低中風燭殘年苦度日的難堪。
人生之冬成長的關鍵字是“心”,是一顆樂行、樂思、樂學的“心”。在終生快樂學習,終生快樂工作,終生快樂生活的道路上,耄耋老人們不僅可以遠離老年癡呆等疾病,還可以成為延續生命智慧的幸福激勵源。
幸福人生有起點,出彩人生從“家”開始。家為中心,畫好人生幸福圓,就可以創建和諧的家庭文化環境,引領家人走上學習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義化生命的幸福人生道路。而“放大”這種家文化智慧,社會和諧也便有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