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原理貫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著中國文化在漫長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對自然、人生和社會規律規律探索的經驗成果。易道的核心就是把對世界的認知和自身的價值,在實踐操作的基礎上密切結合的一種決策管理模式。易學的實質就是管理哲學,不但包含了豐富的人文科學精神和價值倫理原則,還包含了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法則,蘊涵著豐富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模型。易學思想對現代管理學研究的領導、計劃、預測、決策、組織、平衡、溝通、變革、控制等管理元素和企業資源,具有系統分析、科學診斷、統籌優化和戰略架構的功能。我們堅信并預言,易學將會從歷史的失憶中醒來,以其豐富的自然哲學和辯證哲學的元素和宇宙全息屬性,能夠為中國和諧哲學的建構提供戰略平臺,也將對中國文化的傳承、重塑和崛起提供精神理念和價值指導。
從伏羲到三皇五帝,再經過西周、東周,歷數幾千年,直至春秋戰國時期,以易學為起源,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了西漢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提出的“九流十家”之說。“九流”是指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和雜家。從管理哲學上講,百家之中主要是五家,即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以孫武、孫臏為代表的兵家,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在他們的哲學思想中,蘊含有極其豐富的辯證思維方式和易理之道。先秦以后的歷代政治家和哲學家,秉承易學和五家思想傳統,在他們的“文集”中進一步闡釋和總結出了中國的治國管理之道。
易學精髓之三原則:簡易、變易、不易。
簡易:《易經》所表述的現象是宇宙萬事萬物的現象。用簡單的符號和卦象來展現復雜事物的運行是易經最大的特點。《易經》中只講一位數,計算方法只有2種,即加法和減法,因為萬事萬物的變化不是增加就是減少。展現這些變化的只有“陰爻”和“陽爻”。
變易:所謂變易,是《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時、空當中,沒有一事、沒有一物、沒有一情況、沒有一思想是不變的,不可能不變,一定要變的。譬如我們坐在這里,第一秒鐘坐下來的時候,已經在變了,立即第二秒鐘的情況又不同了。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中,非變不可,沒有不變的事物。所以學《易》先要知道“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這就是為什么不學易不能為將相的道理了。
不易:第三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的,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來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個東西是什么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薩”。哲學家叫它是“本體”,科學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稱,反正有這樣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不變的,這個能變萬有、萬物、萬事的“它”是不變的。
易經三法則:理、象、數。
理:原理、道理;
象:形態,形勢;
數:功用,程度。
所以研究《易經》的學問,有些人以“理”去解釋《易經》,有些人以“象”去解釋《易經》,有些人以“數”去解釋《易經》。人處在世界上,與這個世界的關系,不停地在變,只要發生了變,便包涵了它的理、象、數。人的智慧如果懂了事物的理、象、數,就會知道這事物的變,每個現象,到了一定的數,一定會變,為什么會變,有它的道理,完全明白了這些,就萬事通達了。理、象、數通了,就能知變、通、達,萬事前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