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的心理路程
我發現一個問題,隨著事情的增多,年齡的成長,痛苦的不是少不更事,也不是中年不惑,而是25-30歲的年齡,剛出社會不到10年,脫掉了書呆子,改變了不切實際的理想,融入了現實的物質世界,這是維持生命的根本,也許造化弄人,讓我們這一代享受了很多物質的東西,但也給了我們一個沉重的使命,但物質生活滿足了,下一步還追求什么呢?共產主義,上輩人已經試過,不太可能,現在是地球村,所以在沒有門為我們擋駕的時候,只有強身健體,面對突如起來經濟滲透和文化入侵,我輩承擔了更復雜的使命,找回我們祖輩曾經失去的東西,文明的延續,但是這些無前車可鑒,無同路可走,這就像現在25-30歲人的處境,當還不能承擔責任的時候,別人已經把你推到前臺,當你還沒想清楚該如何的時候,已經被眾人的期望所迷惑,這個時候,忘記自己的愛好,淡化了自己理想,失去了自己的目標,為了承擔現實所賦予你的責任,什么叫成熟,就是現在生理年齡20,心理年齡30,你的所做所為會被賦予本不該屬于你的標簽,這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因為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肯定是先活下來,再談理想,當我們還在家人的呵護中時,別人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第一個需求,既然來了當然要接招,接觸的多了,自己思維方式就提前,因為心理早就過了而立之年,我經常談的一句話就是一個人始終會遇到一個坎,就看你的家庭背景和家人的態度,是什么呢?從自我為尊到不文一名,家庭是什么?兒不嫌母丑,同樣的,無論自己的孩子什么樣,都會護著罩著,如果條件好,可以一直上學,可以進入自己父母所開的公司,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對周圍的影響開始減弱,就像鷹開始收縮羽翼,當你看到藍天的時候震驚了,因為你看到的父母所營造的一切都是天,怎么突然變得這么大,感到恐懼,感到無措,感到受到了父母的欺騙,這個不能怪父母,是子女自己以為的),就開始抱怨,但這個時候還是自命不凡的,但經過一些事情后,發現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以前的優越感蕩然無存,更可惡的是有些人還無視自己的存在,發現很多事情不是理所當然到你身邊,是要通過自己努力的,更可怕的是自己在別人眼里不值一分錢,這就使很多人產生要回家的心理,為什么?要從家人的身上找回自己的那份優越感,這個過程是每個人都要經過的,也是人的第二次脫離母體,第一次是身體脫離,第二次是從心理脫離,也是最痛苦的,因為是有意識的行為.這個過程如果家里條件好,并且自己的父母和啟蒙老師非常明智,那么會非常快,這個是最好的,如果家庭條件不好,當然就提前接觸了,如果有些父母不開通,讓孩子在自己的身邊太久,等自己所建立的人脈消失后,自己的孩子還沒有建立自己的圈子,同時由于沒有這樣的心理路程,加上心理年齡的幼稚,會很快被社會所淘汰掉,所以只有經歷過這個過程,才是真正的自立,自強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如果可能找個伴結伴而行,也許路就好走些,這就是人生,理想,夢想,幻想,這些只有一線之隔,很多人把幻想當成夢想,那是自命不凡的人的表現,肯定會摔跟頭,因為那是不可能實現的,有些人把理想當成夢想,總想很快的跨越,拼著命的改變自己和周圍的環境,試圖讓所有的人和周圍的環境配合自己的條件,非常努力,結果會一事無成,因為他的精力花在改變自己根本不可能改變的事情上,成功的人和優秀的人會借著這個風借著這個勢,如有可能嘗試改變,但不會花太多精力,來實現自己的夢想,所以成功總是踏著別人的錯誤走上去的.這也就像有些人說,水為何往下流,不可理解,我要改變他,我要弄透他,當你明白這些了,別人早就順流而下,對待人生的態度就是學會去適應,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去改變,毛澤東主席不也是先順勢農村包圍城市,然后再實現自己的夢想的嗎?想想,我掌控什么,我的不公平是暫時的,還是長久的,這些都是30歲之前該考慮的,雖然人的壽命延長了,但信息的發達讓人的心理成熟度提前了,復雜就復雜在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