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建國60周年。從現在到10月份止,我們特別隆重推出“慶祝建國60周年之食在廣州精英薈”大型系列活動,以此回顧廣州餐飲業與城市共同成長的歷史。在這個欄目中,我們將會推出一系列餐飲業精英、行尊的專訪,以他們的經歷,來銘刻我們這變革的時代,以被稱為經濟晴雨表的餐飲業的發展,來展現我國建國60年的繁盛。
人人飯店關了,大三元散了,大同轉手了,新光花園倒閉了……80年代進入廣州的港資餐飲業,唯有南海漁村依舊屹立不倒,笑看風云過,成為廣州唯一年度營業收入過億元的餐飲企業。30年的光怪陸離,人生中黃金時代的風云變幻,當 23歲的徐峰在1987年開張他的第一家南海漁村時,并沒有想到過,他會成為執廣州餐飲私企牛耳的一人,“那時,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到這么大。”他站在19樓的辦公室中,窗外正是雙臺風降臨,腳下一江風雨動蕩,而室內寧靜如初。
文/記者 梁旭華 圖/張張無忌
笑傲飲食界 細數30年潮流
對于廣州餐飲界,徐峰看得很清楚。他說,80年代是騰飛的年代,第一代個體戶、港資企業,在廣州餐飲界風起云涌。“那是一個‘古板’的年代,中國飲食潮流起于廣州,而那時廣州餐飲業都在向香港學習。從管理文化到管理精神,都在一板一眼地學,所以說是古板年代。”而到90年代,則是精靈古怪、百花齊放的年代,海鮮上岸、請印度人當門童、在餐廳里引入卡拉OK……經營理念和經營文化異常大膽,那時人們接納度高,敢于嘗試,吃飯是越貴越好,十幾萬一張單是尋常事。那時徐峰開在流花湖邊的南海漁村,一日盈利過百萬。而到90年代后期,餐飲進入精明年代,新的飲食觀念和管理文化涌入,湘川京等菜系及西餐、日餐紛紛進入廣州。不過到2000年之后,廣州餐飲界明顯進入迷惘期,失去了方向,曾經和南海漁村并肩的億元店,賣少見少,何解?
“是但啦”文化制約廣州飲食進步
“不知道你對廣州人的口頭禪‘是但啦’有什么看法?”徐峰淡淡地問。不就是廣州話隨便的意思嘛。“這就是廣州的文化,‘是但啦’,過得去就滿足了。所以你看廣州有多少家連鎖餐飲企業?”的確不多,即便有也是兩三家的規模。和上海、北京的餐飲企業相比,本地餐飲企業無論在概念、管理模式上都有一定差距。 “這兩年,上海、北京的餐飲業發展已經超越廣州了。廣州餐飲業要學會轉型才行。”
本地租金的上漲也是一個制約因素。“其實不止廣州,全國的餐飲業水準都在下降。因為房地產價格漲得太快。90年代租金才3000元/平方米,現在10000元/平方米,但你看今天的出品價格,其實和10年前比沒太大變化,尤其海鮮,可以說比10年前還便宜;而人力成本也在上升,這樣餐飲企業的利潤就下降了,所以越是大規模的餐飲企業越難支撐,漸漸式微。”
“雖然號稱食在廣州,但是這一行占廣州GDP約只5%,處于全國中等水平。廣東現在連一個像樣的本科級餐飲學校都沒有,一般的大學生寧愿失業都不愿進餐飲企業,如此,本地餐飲從業人員的素質怎么可能提高?另一方面,行業協會缺乏統一整合,這造成餐飲企業無法為自己爭取更多關注。”
不計成本打造百年老店
徐峰在珠江新城開了一間號稱“廣州飲食名片”的空中一號,一時成為業內話題。“我開空中一號,坦白說現在未能賺錢,但我早有預備,準備了3年時間給它。很多行家都說我傻,但我覺得這不只是錢的問題,而是關乎廣州飲食文化的問題。在有‘食在廣州’美譽的地方,竟然拿不出一張有國際影響的飲食名片?這也是我轉型的作品。高投入,把文化和飲食精神相結合,以億元店為基礎,打造百年老店。世界上米其林評了星的頂級餐廳,也不過只有一間在經營,很少做連鎖。”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