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養生是一種習慣
注重健康,尊重生命應該是每一個人最起碼的責任。然而在生活中人們忽視的往往就是健康,只有在生命受到危協時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要想健康,日常生活中就要注重養生保健。要把養生養成一種習慣,就跟穿衣、吃飯、工作和睡覺一樣。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要符合于養生之道。道教最重視養生之道,道門中人從飲食起居都講究養生。
對于飲食,道教認為飲食有節。飲食有節是道家對飲食的態度,就是說吃東西要有所節制,不可不食,也不能暴飲暴食。《道藏》洞神部《四氣攝生圖》說:“所謂百病橫生,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于聲色。聲色可絕逾年,飲食不可廢一日,為益者亦多,為患者亦切。”文中稱飲食對人來講雖然一日不無,但其是人身病患的根源,俗話說:“病從口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由此我們要謹慎飲食不節對身體的危害,可以這樣講“飲食不節,百病橫生”。對此孫思邈《千金要方》說:“言語既慎,乃節飲食,以善養性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則難消也。常欲令飽中饑,饑中飽耳。蓋飽則傷肺,饑則傷氣。”“凡常飲食,每令節儉。若貪味多餐,臨盤大飽,食訖,覺腹中彭亨短氣,或至暴疾,仍為霍亂。”說明不吃過饑,或者吃得過飽都對身體健康不利,會導致許多疾患。所以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強調“飲食有節”。文中對人饑餓的程度、早晚飲食的時間和一日飲食的次數都有詳細的規定,反對暴飲暴食。從現代中醫學理論上看,在飲食上有所節制,可以使脾胃得到有效的保護,能夠發揮其正常的消化功能及營養吸收功能,從而保證人體正常能量的供給。
對于起居,道教認為起居有常。道家起居養生的內容十分廣泛,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衣食住行,無不囊括其中。其實起居養生就是講的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并在活動中建立起來的衛生習慣,要求在生活做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黃帝內經》)。正如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所說:“起居有度。”就是說人的日常活動和休息,都要講究規律。在生活起居中講究規律性,就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過程,是對健康長壽的一種努力。拿人的生命節律來說,人的生命是按一定的節律來運行的,并且這種節律在不斷變化和改變后,逐漸得到完善,也就是與自然環境相適應。所以道教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發展觀,認為人不能違背自然和自身的生活與發展的節律,否則不利生存與發展,有損生態環境,有損身心健康。因而,元李鵬飛說:“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傷陽則衄,傷陰則下。”(《三元參贊延壽書》)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養生就是有個好的生活習慣。《黃帝內經》希望人人充滿活力地活到自然壽命的最大值。《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是這部著作開宗明義的總目標,文中對古人今人的生活方式與健康長壽的關系進行了分析:“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段分析可能存在厚古薄今的問題,但深刻地揭示了生活方式與健康長壽的關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健康長壽的根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早衰的根本原因。 文中還對真人、至人、圣人、賢人的生活方式的描述,提出了生活方式的不同境界,完全合于養生之道的人,可以長生不老。基本合乎于養生之道的人,也能增壽但有極限,只能活百來歲。所以,結論性指出:“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生活方式是人的比較穩定的行為,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標準是什么,什么方法能把事做好,心中有數,做起事來有條有理,行為有規律。好的生活方式形成了,訓練并保持住,就會習慣成自然,自然得不需要思考琢磨,似乎是本能的反應,這就到了火候。現在把這樣的人稱為明白人,古人把這樣的人稱為圣人。對于明白人或圣人,不是聽他怎么說,而是看他怎么做,是從行為上判斷的,也就是說從生活方式、處事方法來看的。《黃帝內經》講養生時,常常分析圣人的行為,告訴人們怎樣在養生上做個圣人,就是講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清朝文學家、養生家曹庭棟善養生,高壽而終,讀遍古代醫書,結合自己親身實踐,寫下《老老恒言》5卷,涉及老年人生活方方面面。為后世醫家所倚重。書中告訴世人,良好養生生活習慣可以健康長壽。養生經典《老老恒言》其中養生準則,根據古今的生活差異和現代醫學的驗證,被當代中老年人接受。
如今,我們的養生習慣應該做到每年一次體檢,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有針對性的調整飲食;日常生活起居要有規律,并要符合大自然的規律,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修身養性;培養愛好的興趣一個,并常年堅持,根據寒頭熱腳的養生規律來調節。
二、養生是一種精神
養成良好的養生習慣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人精神意識。精神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即人腦的產物,在哲學上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人腦產生的觀念、思想上的成果。人們的社會精神生活即社會意識是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即社會存在的反映。但是,精神又具有極大的能動性,通過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精神的東西可以轉化為物質的東西。精神在轉化為物質的過程中,處理不當就會產生精神疾病。俗稱精神病。精神病指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的認識、情感、意志、動作行為等心理活動均可出現持久的明顯的異常;不能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動作行為難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態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殺或攻擊、傷害他人的動作行為。如戰國楚宋玉 《神女賦》:“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紛紛擾擾,未知何意。”《北齊書·廢帝紀》:“ 文宣怒,親以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氣悸語吃,精神時復昏擾。”清劉大櫆 《鄉飲大賓金君傳》:“遇事之盤錯,其精神常鎮定,而卒能有剖決以解其紛。”文中所說的就是由精神產生的病患和不良后果。當代社會由于精神病引起的自殺事件比比皆是,張國榮、陳琳、翁美玲、賈宏聲、陳寶蓮、吳雅君、謝津、黎礎寧、葉雯、阮玲玉等等,這些還只是名星,那些名不經傳的人還不知有多少。中國人有句俗話說“好死不如賴和”,但是這些偏偏選擇了死,這其中恐怕與他們的精神世界有很大的關系。因此養生還是要注重人的精神,精神純潔,心身矯健;精神恍惚,身心頹廢。人如果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就會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道教是最注重精神養生的。道祖老子主張的恬淡寡欲,清靜為上,對他的精神修養、情志調節起著很好的作用。他極力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十九章)的思想,保持人的自然、純樸之性,減少人的自私、貪欲之心。既反映了道家的處世哲學,也體現了“清靜無為”、“致虛極”、“守靜篤”(十六章)的養生觀。維持清凈不亂的態度,保持旺盛的生機。告誡人們不要貪心追求榮利,要寡欲清心,經常保持心態氣暢、體泰神清的心理狀態,自然可獲得健身延年,這不能不是老子長壽的一個主要原因。他還認為人之生難保易滅,氣難清而易濁。只有節嗜欲,才能保性命。
就此,道教創造了心齋、坐忘、存思、內視、守一等一系列修煉清靜功夫的功法。練習這些功法,身體或立或坐或臥,位置基本保持不動,通過放松、入靜、意守、調心、調息等方法,內煉精、氣、神,通達臟腑經絡、氣血津液,達到強身健體、卻病延的功效。
心齋為道教齋法的最高層(供齋、節食齋、心齋),指疏淪其心,摒棄智欲,澡雪精神,除卻穢累,掊擊其智,斷絕思慮(《云笈七簽》卷三十七《說雜齋法》)。 語出《莊子·人間世》:“唯道虛集。虛者,心齋也。”晉郭象注曰:“虛其心則至道集于懷也。”修煉方法以虛為要,從傾聽自己的呼吸入手,專心致志地將太虛之氣與道相結合,以便進入虛無忘我的境界。后來道教吸取并創新了這種方法,除了以聽攝心外,還強調剔除嗜好情欲,排卻穢累,斷絕思慮,以此作為道教齋法的中最高、最根本。《齋戒箓》說:“無思無慮則專道,無嗜欲則樂道,無穢累則合道。既心無二想,故曰一志。”說出了心齋的神奇功效。
坐忘指靜坐忘身,達到無所不忘的虛無狀態。語見《莊子·大宗師》:“墜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道,此即坐忘。”郭象注曰:“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跡,又忘其所以跡者,內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后曠然與變化為體而不通也。”就是說排除外界各種干擾,忘掉自身的存在,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道家養生以此為長生契道的途徑。《道樞·坐忘篇下》說:“坐忘者,長生之基也。故招真以煉形,形清則合于氣。含道以煉氣,氣清則合于神。”就是說坐忘是長生的根基,可以招引真靈下降,修煉自己的身心,達到身心清明,與氣相合。人體先天就本來隱含著道,修煉體內真氣,就會使其達到清明,與神相合。人體最后與道相冥合,就是得道成真。唐司馬承禎《坐忘論》將坐忘修煉過程分為七個階段:一敬信,二斷緣,三收心,四簡事,五真觀,六泰定,七得道。
存思,又稱存想、存神,簡稱存。存指意念的存放,思指瞑思其形。唐司馬承禎《天隱子》曰:“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就是說存思自己身上的神,使神駐身不去,身與神合。道教認為神無所不在,無所不存,身內身外皆有神,如果能存思這些神,神就會安置其身,達到長生久視的目的。如《云笈七簽》卷四十三《存思》曰:“為學之基,以存思為首。常行之智靜神凝,除欲中靜,如玉山內明,得斯時理,久視長生也。”
內視指在排除外界干擾,沒有浮思雜念的情況下,合閉雙目,觀窺軀體某一部位。又稱內觀。其目的是為了入靜,《青華秘文》曰:“心之不能靜者,不可純謂之心,蓋神亦役心,心亦役神,二者交相役,欲念生焉。心求靜必先制眼,眼者神游之宅者,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眼而使之歸于心。”故以目內視時,思想集中,元氣充沛,返視內照,心平躁釋。修煉時,凝神安息,舌柱上腭,心目內注,俯視丹田,很快就能入靜。
守一指在身心安靜的情況下,把意念集中到身體的某一部位,使身中有魂神或精、氣、神不逃逸,也就是達到“神氣合一”的境地。道家道教認為形神相合能生人,形神分離即死人。習道者為了修煉形體不壞,必須剔除癡欲,割絕魂神外逸的道路,令其長駐體內。道教還認為神是由精、氣合凝而成,為了使神不外馳,又必須養精蓄氣,使之與神合一。
總的來說,道教精神養生講求一個“靜”字,主張清靜寡欲,洗心滌慮,萬念俱灰,重善積德。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就是說重是輕的根源,靜是煩燥的根本。人要修煉養生就要回歸這個根本,才能獲得成功。所以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也就是就說養好生要達到思想上的絕對寂靜,抱神固精,最終能夠獲得長生。《太平經》說:求道之法靜為根。同樣是說的這個道理。
道教認為靜功做得好能夠獲得神奇的功效。第一,能夠除情欲,節滋味,清五臟。第二,能夠獲得長生不老,與天地共存。第三,能夠將普通的凡體化為神靈,與道同體,與神交結。由此道家有專門論述清靜的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說:人如果能夠做到清靜,這是天下最難能可貴的。人的神本來是喜愛清靜的,但是人的心常常會去騷擾他。人的心本來是喜愛安靜的,但是各種欲望常常會去牽引他。人如果能夠將這些欲望都排遣掉,心自然就能夠清靜下來,心靜神自然就清虛了。所有的欲望都還會產生,心靈也還會受到傷害。人之所以不能夠做到清靜,是因為心不能夠得到徹底澄清,各種欲望還時刻侵擾著心靈。真正做到排除欲望的人,內觀自已的心卻想不到心的存在;外觀自己的形狀卻忽視自己的存在;遠觀外在的物體卻見不到物的存在。心、形、物三者都能夠做到無著于它們的存在,只覺得萬事萬物都是空。越覺得萬事萬物是空的,最后連空都感覺不到了,真是萬物既無。達到這種境界,連寂靜的感覺都找不到了,欲望自然就不能產生了,心自然就安靜了,神自然也會受不到干擾。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常清常靜。到了這一步,自然能夠與道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