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醫院發展研究咨詢中心長期研究與咨詢的經歷表明,目前民營醫院的發展大環境總體良好。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民營醫院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不少瓶頸制約。從外環境看,社會對民營醫院的不理解,老百姓對服務質量、價格的疑慮,以及政府一些政策的不明朗,都使民營醫院深感壓力巨大。從內環境看,民營醫院在誠信經營、行業自律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目前制約民營醫院發展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定位起點不高,制約后續發展。目前,許多地區已有較為完整的醫療網絡體系,衛生資源并不十分缺乏。民營醫院想要從中爭得一席之地,必須在高起點上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在特需服務和特色專科上打響品牌,形成拳頭產品。但目前大部分民營醫院的起點較低,無論在精尖設備、技術人才、醫療質量,還是在管理水平、規模效應等方面都無明顯優勢,無法與公立醫院抗衡。特別是在公立醫院體制改革尚未完全啟動的情況下,絕大多數技術尖子、管理能手還掌握在公立醫院手中。加上民營醫院從各地招聘的人員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需要一個“整合”的過程,致使服務范圍和服務質量受到限制。在這種“先天不足”的情況下,民營醫院想要在公立醫院和外資營利性醫院的夾縫中尋求合適的發展之路并非易事?! ?、政策法規滯后,管理矛盾顯現。隨著醫療市場的開放、民營醫院的崛起,目前執行的1994年版《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已無法適應實際工作的需求,行業準入標準、人員變更手續、有效監管措施等問題和矛盾不斷出現。如困擾民營醫院發展較為突出的醫保定點問題,由于缺乏有效的監控方法,目前,除少數民營醫院,絕大多數民營醫院尚被排除在醫保定點單位之外。在人員流動方面,按照現有《執業醫師法》的規定,一位醫生只能在一家醫療機構注冊上崗。若要更換單位,必須重新辦理相關注冊手續。民營醫院過頻的人員流動,使民營醫院和衛生主管部門雙方均被大量的資質確認、變更注冊手續所牽累。一段時間,因外聘人員在手續未辦妥的情況下上崗而被查處的現象時有發生?! ?、經營理念偏差,行業自律欠缺。民營醫院作為民營企業的一種特殊形式,具有社會公益性和民營經濟逐利性的雙重性質,加上投資醫院本身就是一個長線項目,回報速度相對較慢,十分考驗投資者的耐心。而個別民營醫院的投資者和管理者缺乏長期利益最大化指導思想和行業自律性,盲目追求短期利潤,想方設法提高收益,對病人采取不合理用藥、不合理檢查或過度服務。有的甚至違背職業道德,把小病說成大病,把檢查陰性結果說成陽性(特別是一些性病病人),增加病人負擔、也造成社會不良影響。在政府部門受理的投訴中,有關亂收費、收費貴的投訴較多。也有醫務人員因經受不住良心的譴責而主動離開民營醫院?! ?、違規廣告宣傳,引發誠信危機。民營醫院為擴大自身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廣告宣傳成為它們一個重要的營銷策略。而恰恰就是因為廣告,給它們帶來了患者,也引發了人們的廣泛質疑和抨擊。特別是北京新興醫院事件,給廣告誠信帶來極大危機,正可謂“成也廣告,敗也廣告”。目前醫療廣告最大的通病是夸大宣傳,甚至虛假宣傳,如在原單位醫術一般的退休醫生,在民營醫院則被宣傳成有深厚造詣的名醫名家;一些疾病的治療效果被過度夸大等等。由此導致公眾和消費者的不信任,而政府部門將其作為醫保準入的條件之一而予以限制,這些都給民營醫院的長遠發展埋下了重重危機?! ?、觀念陳舊偏見,行業風險加大。現階段,患者對民營醫院的信任度明顯比有著長期信譽積累、已贏得病人信賴的公立醫院小得多。“民營醫院就是為了賺錢”或“民營醫院看病要比公立醫院貴”等片面看法在一定時期內仍然存在。有的甚至將民營醫院與亂收費、宰客等名詞關聯起來。而民營醫院自身的一些不規范行為也進一步加深了社會對民營醫院的這種偏見,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同時,部分政府部門在政策執行上,對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也用兩種眼光、兩種尺度看待,使民營醫院無法與公立醫院進行公平競爭。醫療行業本身就是一個高風險行業,而社會偏見、政策受限,都使民營醫院抵御行業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