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市場階段,經濟危機對中國民營企業而言其實是一場自然經濟發展規律的“洗牌”,究竟哪些民營企業在這場“洗牌”中出局,哪些企業還能在這場“洗牌”中屹立不倒,核心便在于產業結構轉型成不成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首席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先生認為而產業結構轉型的成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合縱連橫,資源整合
通過這一次“民企的洗牌”,一批規模小、利潤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將被淘汰,但是存活下來的企業也將面臨資源整合這一個問題-----合縱做大(就其本質來說,是通過不同企業的聯合,實現企業資源要素的優化組合)。嚴峻的形式給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為了應對這種嚴峻的形式而去認真研究合縱做大中的各項問題,將會為為企業跨越式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2.OEM向ODM轉型,OEM向OBM轉型。
此次被全球經濟危機洗牌出局的企業,除了“重外輕內”經濟模式顯著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共同點,即這些實體經濟更多為OEM企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做代工的出口企業,都是依靠賺取微薄的加工費維持生計。全球經濟危機最先摧毀的必將是這類代工企業。因為這類企業沒有自己的研發,沒有自己的品牌,沒有自己的渠道,這些東西都掌握在供貨商或者需求方那里。在經濟環境、貿易環境波動的時候,它們是非常脆弱的。而其出路就在于,從最簡單的OEM方式逐漸變成ODM,企業具有自主的設計能力再加工,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另外就是做ODM的企業要向做OBM的企業進行轉變,一步一步一個腳印的練好內功。對于沒有品牌的做OEM或ODM企業,通過前期的企業運作幫助積累了資本、管理經驗、人才、技術和資源,這是應該創立屬于自己的品牌。
3.產品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
結合市場需求,在原有的產品基礎上進行創新或直接開發新產品。過去,中小型民營企業都是先有一個產品,再去組織生產和銷售,但現在是需方市場,過去的思路已經早已走不通了。中國的中小型民營企業家一定要轉變一個思路,要根據市場需求再進行產品創新與新產品開發。
4.技術升級,提升企業競爭力
在全球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國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如何才能長久地生存下來,考慮的根源又是什么呢?業內專家指出,此時,技術升級尤為重要。于是,有人說產業升級是市場“逼迫”出來的。的確,當單純依靠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模式受到制約。企業就應該考慮到技術升級才是成就企業成功避險的利器,企業應該從長遠戰略角度來考慮自身的發展問題。
5.塑立自主品牌
談論中國民營企業的問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的品牌問題,因為中小民營企業想要繼續做大,就要一定要做研發、做銷售、做網絡、做品牌。產品是工廠生產的東西,品牌是消費者所購買的東西;產品可以被競爭者模仿,但品牌則是獨一無二的;產品極易迅速過時落伍,但成功的品牌卻能持久不墜。當產品開始全面過剩,同質化逐漸嚴重的今天,如果不走品牌化道路,都只有死路一條。
6.開辟藍海行業
產業轉型的另一條路徑是開辟傳統產業外的“藍?!薄C駹I企業技術創新的首要行業是加工制造業。制造業作為民營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最具競爭力的領域,目前在玩具、鞋類、紡織品、家電等領域已成為主要生產者,也是“中國制造”的代表性產業。然而,西方國家也由此對中國產品設置了種種限制和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傳統產品出口的增長似乎也是不容樂觀。所以,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首席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先生認為中國民營企業需要盡快開辟新的出口產業。傳統出口產業競爭優勢要求企業不斷采用新型的實用技術,而現代出口產業則要求民營企業在投資、技術研發上面更多地投向設備制造、軟件、新材料等一系列的高技術產業。在服務業、農業領域,民營企業技術創新也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