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匠心,傳承不息。"工匠"一詞深深植根于華夏大地的土壤之中,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而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在整個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工匠因其職業特殊性,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精神品質。精益求精、執著專注以及其“尚巧”的創造精神是工匠精神的靈魂所在。
《詩經 衛風 淇奧》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描述了工匠在打磨、雕刻玉器時仔細認真的工作態度,爭取做到精益求精。反觀當下,社會風氣浮躁,快節奏的工作生活方式似乎消耗掉人們的耐心,對待工作得過且過。然而,在都市快節奏的工作中,卻有這樣一些人專注的做著一份“精工出細活”的工作。
去年豆瓣評分9.4分的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贏得觀眾一致好評,起初我覺得這樣的紀錄片一定是枯燥無味的,但觀看后大為改觀,該紀錄片平實的記錄了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卻把他們守得住寂寞,耐的住性子,下的了功夫的匠心展現的淋漓盡致。那些文物修復師,在他們身上除了天賦以外,看到的更是一種專注、極致、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其實,這部紀錄片和我在看的一本書《咫尺匠心:新工匠是怎樣煉成的》很相似,它們所呼吁的都是真正的“匠人精神”,不少人可能會說這個“匠人精神”在電視上、互聯網上以及各種媒介渠道都已經泛濫了,無論是什么工作都能和“匠人精神”有關聯,看多了都麻木了,感覺被洗腦了。
但是在我看來,并不是所有都能稱之為具有“匠人精神”,而《我在故宮修文物》真正觸動我的點是,在他們身上我看到的是從他們身上從內而外的散發著匠人氣質。蔣老師這本書所推崇的正是真正的“匠人精神”。現在社會所需要的“匠人精神”并不是在狂熱浪潮下的速成品,而是真正需要我們褪去浮躁,對“匠人精神”發自內心的敬畏,才能慢慢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匠人。
在尚未發展成熟的市場上,或是利益驅動,或是人情左右,很容易讓我們忘了初心,失去本真。山寨、假貨等標簽,成為伴隨我們成長的負面新聞。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更需要我們秉承“工匠精神”,沉淀浮躁的內心,靜下心,執著專注做好一件事,莫忘“初心在方寸,咫尺遇匠心”。
工匠精神,不能脫離時代的軌跡,墨守成規,對專業主義的堅持,匠人精神的倔強,一直就是立業之本?!吧星伞钡膭撛炀瘢@里的“巧”不單單是指簡單模仿手工技巧,更是體現了一種創造性思維,它要求人們敢于打破常規,不拘泥于傳統。
在歷史上,很多工匠之所以能夠被稱之為“巧匠”不只是因為他們技藝純熟,更重要的是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是一種創造性思維。蔣小華老師提出的“新工匠精神”,恰恰就反映了創造性思維,指出新工匠精神不是傳統工匠精神的再版,而是懂得推陳出新,求新求變。培育和建設工匠精神,不僅要從理念角度弘揚,更要從文化和機制角度培育工匠文化。
《咫尺匠心:新工匠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圍繞“工匠精神”這一時代標志性話題,闡釋了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建設工匠精神并且融入現代感和創造性,讓讀者更能領悟到“工匠精神”其中真正的內涵,從而更好的傳承“工匠精神”。講述了新工匠時代企業的終極生存法則,著重于企業管理人員建設工匠精神的“咫尺匠心”——管理者的“匠心”決定了全員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