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師的出路在哪里?
(三)
(2012年7月12日王鵬睿)
第一、通過培訓師助理或者經紀人向企業老板或者企業HR直接推薦培訓師,就像搞產品直銷一樣。從企業消費者的心理角度而言,總是感覺怪怪的。
人家是不是真需要這個產品還不一定,因為這個“產品”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產品”。因為這個特殊的“產品”是一個“人”。既然是一個“人”,那么,就存在喜歡和不喜歡,就存在欣賞和不欣賞。
如果沒有比較,那么消費者就很難做出選擇。在企業老板和企業HR沒有做出實際的培訓需求之前,就不存在比較的可能性。
如果企業消費者真的有了實際的培訓需求,那么,也依然要走招標,競標的流程。所以,選擇這條路走,也并沒有達到節省時間成本的目的。甚至可以說,還不如其他的路好走,因為轉了好幾個圈,最終還是要等待企業有實際培訓需求的時候的到來。而這個時間點的到來,也并不意味著就是企業消費者最終選擇你的時間點。
綜上所述,這是一條走起來相當費力和耗時的艱難之路。
第二、培訓師助理或經紀人向企業老板或者企業HR推薦培訓師的時候,大多數僅限培訓師個人簡介、課程大綱、授課視頻等相對簡單,并且格式化的資料信息。很難體現出培訓師的個性化特點。
而企業消費者在大量的培訓師備案資料中,肯定是首選有特色,個性化鮮明的培訓師,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而一個培訓師的個性化特點,僅僅通過上述資料的展示是略顯單薄的。在這樣的一種溝通模式中,培訓師助理或經紀人自始至終扮演的都是傳話筒的角色,所以,培訓師的風格和綜合實力都在不同程度上要受培訓師助理或經紀人的溝通水平的直接影響。所以,培訓師自始至終處在被動的地位上。培訓師助理和經紀人的存在實際上切斷了培訓師與企業消費者之間直接對話的途徑。
另一方面,培訓師助理或經紀人考慮到自身的利益問題,也不希望培訓師跳過他們這一步,和企業消費者直接對話。所以,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實際上架空了培訓師,使得本來可以和企業消費者直接建立成交可能關系的培訓師失去了促成生意成交的可能性。
分析完上述兩種錯誤的傾向之后,有一個問題就出現了,我們培訓師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