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困境的企業其實不值得同情!
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 于斐
經常接到一些老板的電話,反映他們企業的產品銷路不暢等等諸如此類原因,并希望我能給予一些指點,當然,這沒問題,于是我提出最好把產品寄過來或你本人親自來面談,通過深入交流和溝通,大家彼此才能有進一步了解,這樣反映出的問題才會比較客觀全面,也才有針對性,其實,這也是為企業好,既然依靠你自身的能力、資源和團隊解決不了問題,那尋找到合適的外腦應該是不錯的選擇,但奇怪的是,許多老板的反應是,我走不開,公司產品寄來也要花時間,不妨你可以看下我們公司的網站,再或者我傳真些產品資料給你……嗚呼哀哉,這些老板真是不懂“市”啊,他們這樣的精神狀態不是僅僅可以用麻木來形容了,想想看,光是通過這些就能解決問題嗎?一個企業都快奄奄一息了,而作為企業的老板,處事還是這么的幼稚,真是可悲。
在我和眾多企業老板的接觸交往中,我逐漸發現了一個較為共性的問題,他們的產品絕大多數都是“三無”產品(無賣點、無模式、無服務)也同樣,他們的戰略導向和戰術整合上則是缺少方向、方案和方法的“三方”,于是,在他們面前一幕幕悲劇就上演了。
在見多了企業的死死生生和老板們因盲目沖動引來的焦頭爛額,有時不僅會從心底發出一陣感慨,為什么某些創業者心智是如此的幼稚和不成熟?
要知道,憑感覺做事說不定會跌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不是嗎?許多企業老板甚至都不明白自己要干什么,僅憑著一股激情和沖勁盲目的跟風、追隨別人,對于風險控制和成本管理根本就是門外漢,在對項目一知半解基礎上就偏聽偏信全副身心投入,他們不知道營銷上的“推拉”結合是什么,也不明白推廣上的“道”和“術”的策略,他們匆匆忙忙的上陣,好像穩操勝券的樣子,唉,真是悲哀啊。
對于老板來說,創辦企業推廣任何產品,你一定要明白“三個一”,籠統點說就是一個賣點、一個模式和一個服務,要充分考慮在差異化基礎上如何提升產品的價值元素,在此基礎上該通過何種方法“拉”動刺激潛在需求,又通過何種手段來“推”動促進現實需求,再有,我們所強調的“道”,其實是方向,是戰略,而“術”呢,就是方法,是戰術,如果創業者沒有弄明白,或者即使明白了在實際工作中沒有經過實戰驗證的可復制的成熟商業模式照樣不會有任何的成果和機遇可言。
幾年來,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的“藍色世紀成功創業俱樂部”所積極倡導的低成本營銷理念已經在眾多企業的實戰中得到了成功運用并取得了豐厚的效益。
何謂低成本營銷?
品牌營銷專家、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CEO于斐先生是這么定義的:一方面就是在最大程度的規避市場風險的程度上接受實戰專家團隊的整體指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準確定位、合理布局,以求得所選擇項目和產品最大的生存機會;另一方面通過產品的精耕細作在某些局部區域市場建立自身的宣傳網絡和經營強勢,力爭以盡可能較小的投入來獲取最大可能的產出標準,讓有限的資金通過營銷手段和市場資源的充分整合裂變出巨大的核能效應。
做企業其實是不容易的。
現在,許多老板普遍都患上了一種“短視癥”和“躁動癥”,由于自身能力欠缺,他們普遍缺乏系統性的營銷戰略管理體系,也沒有專人進行企業營銷戰略系統的中長期規劃,團隊的其他人呢,也更不知道企業的營銷戰略到底為何物。于是,辛辛苦苦創辦企業的工作就變成了同類企業領導品牌怎樣,我就怎樣,或者大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以為在一窩蜂中可以享受到財富的盛宴,其實,大錯特錯。
記得2006年,分眾的江南春和一些中國企業家到香港拜訪了李嘉誠。當江南春問李先生這些年投資上最成功的思路是什么時,李嘉誠是這么說的,要永遠相信:當所有人都沖進來的時候趕緊出來,所有人都玩不轉了再沖進去。目前看起來,從政策和輿論來說,對創業的環境是一個“暖冬”,有利好,但嚴酷的現實還是會讓人感冒發燒,甚至凍死人。因此,要想不感冒,一是苦練內功,找到產品的差異點,強化價值的認知度,提升免疫力;二是備好感冒藥,找到產品的情感接觸點,促進需求的認同度,有備無患。
期待每一位老板都能在風中豎起自己的旗。
于斐先生,著名品牌營銷專家,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CEO,中國十大杰出營銷人,人民日報社市場報等8家權威媒體和機構認定的“中國品牌建設突出貢獻獎”獲得者,《中國證券報》特約品牌顧問,中國《品牌》雜志首席專家,清華大學高級工商管理總裁培訓班導師,中國保健行業十大杰出經理人,中國最具影響力營銷策劃100人,中國國際健康科學研究院副理事長。
十多年的營銷生涯,成功服務過多個著名品牌,其領銜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是“中國管理咨詢行業最具影響力十大品牌”,現專業致力于品牌策劃、公關傳播、新聞營銷、招商代理、市場推廣、實戰培訓等營銷服務,出色的企劃力、整合力、執行力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于斐先生根據自身在外企、國企、民企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資深閱歷,長期致力于把低成本實戰營銷理論上升到實踐和方法的高度,在行業中率先倡導了多個在全國深具影響的營銷策略和商業模式,創造了可觀豐厚的物質和社會效益。受到了《亞洲新聞人物》周刊、新加坡《聯合早報》、澳門蓮花衛視等海內外媒體的重點報道,其營銷案例多次入選美國《福布斯》和美國科特勒營銷集團《中國營銷創新文庫》。